对于创业的诸多理念和认识,新一代创业者与上一代之间有着明显的分歧;上一代的创业者已经用成功证明了自己,而80后青春创业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本刊记者 林涛 见习记者 王春梅
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听众最多,现场反响最热烈的分论坛是哪一场?金融,并购,还是汽车大国的梦想?以上这些答案都不是。也许你很难想象一群中年企业家会如此关注一场冠名为“未来的力量——青春创业”的论坛,但事实是,论坛现场的过道里也被听众挤得严严实实。也许正如台上的嘉宾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所说,“如果你应对不上,就有可能被80后的创业者给踩死,所以在座的人应该有危机感。”不仅如此,论坛上此起彼伏的掌声和笑声还把隔壁会场的听众马云也吸引过来,最终马云干脆搬来一把椅子坐到台上,加入了这场有关青春的话题讨论。
半年之前,《中国企业家》率先对李想、戴志康和高燃等一批生于80年代的创业者进行了报道(见《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5期封面故事),随后,这几位年轻人成为媒体追逐和资本关注的对象,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创业明星。
在被媒体和资本赋予过多光环之后,部分年轻创业者的创业轨迹开始偏差,年轻人的盲目、张扬、甚至是轻狂被凸显和放大。频繁的采访安排和出席各种时尚派对填满了这些尚处于创业初期的年轻人的日程表。泡泡网的李想在今年接受了200多次采访,还拥有了一辆红色宝马车,Mysee的创始人高燃则长期出没于各种论坛和讲演现场,不时就能有争议性言论见诸报端。媒体和资本的关注带来了宣传和品牌效应,但同样分散了创业者对公司管理的注意力。对于在创业过程中过于依赖风险投资和媒体宣传,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表示,“我是极其反对这种观点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其次才是资本和媒体。今天的成功已经不能依赖传统的‘左手’技能,即机会和资源,而是要依靠‘右手’,即管理。”
不久前,泡泡网的董事会决定,要求李想不再接受采访;而端坐在青春创业论坛上的高燃甚至已经不再拥有Mysee公司的总裁头衔,25岁的他被投资方宣布因为“健康原因”而离开Mysee。而外界则普遍认为“烧钱太快”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新遭挫折的高燃在论坛上发出感慨,“中国没有创新,”大公司缺乏创新,小公司有一点点创新,不是被大公司模仿、就是被购买。因此,“中国的创业环境给年轻人带来障碍和困扰,使得青春创业者非常地单薄。”
事实是否如此?青春创业果真会是一个被媒体捧杀、资本惯坏的泡沫吗?
高燃的话很快引来了在座几位前辈创业者的反驳。江南春、唐越、姜鹏明等几位成功创业者道出了高燃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在他们看来,不论是从政策环境、商业机会、还是价值链长度来看,对于年轻创业者而言,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更加鼓励年轻人创业,数十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在中国上空盘旋着寻找项目,个人创业更是获得政策和社会的舆论支持。而姜鹏明当年的创业曾经饱受体制困扰,江南春的创业动机不过是为了偿还160元的债务,并且能够拥有几百块钱的积蓄。至于大公司对于小公司创新的挤压,更是任何一个竞争性市场都面临的正常现象,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这种竞争,才刺激了创新,刺激了优秀公司的诞生。创业者只有具备这种颠覆式的独特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生存。
也许,因为看到太多神奇的创富故事而催生出的急功近利心态,才是这一代青年创业者最危险的“心魔”。唐越、李国庆委婉地道出了个中缘由。
其实,在经历了一年的喧哗之后,年轻的创业者也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我们都太兴奋、太快意了,以至于实现了一点点抱负后觉得自己是万能的。”戴志康说。
李想也在注重强调企业发展的按部就班、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壮大,同时严格控制成本,常常是“COO算完了,我再算”。
高燃同样在反思,“签完合同,确实是非常地兴奋,但真正拿到钱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随着和投资方越来越深入地接触后,各种关系越来越复杂,还要和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方方面面都得沟通,这个时候对你的驾驭能力是一个考验。”
与高燃的高调不同,作为电视创业比赛“赢在中国”的优胜者,年轻的宋文明要显得谦逊很多,他把自己创业初期的重心放在对企业流程的设计和团队选择上,“我们企业还可能还没有出土,还是一个小种子刚刚发芽,这块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我想这块大的差距如果转化成动力的话,我们的发展也会很快的。”
青春创业的时代正在无法阻挡地到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创业的洪流中,然而他们之中最终能够成功的只能是极少数。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心态也许是决定他们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借用蓝山中国资本唐越的一句话,“今天的创业者,太多看重哪一个公司又上市了,哪一个公司又变成多少市值,而他们的市值不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关心的事。”
精彩观点
高燃:在中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做成功企业的基本上没有
我发现所有在纳斯达克的中国上市公司,有两个特征,第一都是大学毕业生;第二个都是工作6至8年之后再成立的公司。我想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青春创业,可能对年轻人来讲,有很多的障碍或者说误区。
唐越:伟大公司的创始人在开始创业时不会想到结果
关于中国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现在很少能够创造一个伟大公司的这个问题,其实首先我觉得在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中,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创业者可能太过以结果为衡量的惟一依据。
在国际上每一个成功的伟大的创业者,比如Google的创始人,我自己跟他们聊过好几次,我问他们创业的那一刻怎么想,他们说从来没有想过能成就今天的公司。当他做Google的时候,只是认为人们非常需要搜索工具,所以他们创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有谁会做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他们想到的是,这是我热爱的事情,我提供一个用户所需要的服务。他们最关心的是用户需要什么,我怎么样做一个最酷的产品,而最终的产品变成大众所能接受的东西,变成伟大而持久的东西。
江南春:公司上市时有一种错愕的感觉
每个人创业的原始动力都很奇怪的,不是因为某一个伟大的梦想。其实我的结果就是还债,根本没有一个远大的结果,在公司上市的那一天,我就觉得很奇怪的,为什么站在这里了?有一种很错愕的感觉,实际是每一步都有被推动的感觉。
蒋锡培:拿钱就要履行承诺
高燃觉得从我这拿钱很容易,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随便能拿到钱的,你拿到钱如何去珍惜、如何按照你当时的承诺做到,这才是能够发展的基础。你有非常多的资源,并能把资源变成优势的时候,我相信你会备受资本的追崇,你做不好的时候,可能这些资本你再也见不到了。
青年创业者吃苦耐劳、不缺激情、不缺梦想,可能他们更需要的是要有实践的经验、很好的思路和战略目标、制度的安排、团队的组建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非常扎实的行动,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
张醒生:青春不在于年纪、而在于心灵
1980年,中国有14200家企业,就业人口1.04亿;2005年底,中国有大约800万家企业(不算个体自我经营),雇用的人口是7.6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商业的海洋,创业环境更好了。价值链也更长了,问题是创业者本人,是不是有眼力、有信心。
我们的教育制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最近我看到一个数据,全国大概招一万多个公务员,将近50万大学毕业生报考,40:1-50:1的录取率,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们大学生供大于求,第二是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去创业,想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国外,创业者有梦想、有追求、敢于做,而且社会也承认失败者,我们中国则很难承认失败者。
李国庆:创业≠创富
创业、创新和创富不是一件事,有一件事大家要想清楚:你想成就一个大企业,还是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这里经常有矛盾。成就大企业,比如说靠收购、靠整合,你可能自己的比例就不断地被稀释,但是你完成了一个企业帝国的梦想,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危险可能就是失控了。
你想好自己的路,你到底是创业、创新、还是创富?我对高燃以前干什么也不知道,到现在也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到高燃有我十年前的感觉:你发现了真理,但是受到了资本的折磨。
马云:创业者永远年轻
在我看来,创业者只有未来,没有昨天。创业者最愿意听的,包括我自己愿意讲的,是明天将做什么、后天将做什么,创业者都是年轻的,一个人讲未来的时候是年轻的,一个人讲昨天的时候,才是走向衰老的态势。我还是这句话,大部分年轻人是晚上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如果你决定要做了,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及对客户、对股东、对资本、对员工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走上这条路就走下去,逢山开道,逢水搭桥。
第二,无论是哪个行业,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第二要问清楚自己想跟谁竞争。我觉得今天创业,农业可能是最好的机会,跟农民竞争去,现在鸭蛋不敢吃、鱼不敢吃,如果做环保的产品,十年以后一定是农业产品的时代。创业者一定是做平常人不敢做、做不好的事,要付出平常人不愿意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