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急需“走出去”的文化支持
文/牛文文
上汽在韩国双龙工厂遇到了“玉碎罢工”,并不奇怪。韩国工人的“夏斗”闻名全球,整个韩国产业界都非常头痛。上汽在收购双龙前已有预料,在整个罢工过程中的应对措施还算得当——一家中国企业,在国内从来没有过处理罢工的经验,能在国外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让我们不安的,是在罢工事件中韩国产业界乃至韩国社会体现出的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感:“中国企业是来偷我们的技术的”、“我们还可以把公司卖给中国企业吗?”韩国人与中国人一向友好,两国经济依存度达到很高程度,两国企业界在中国本土的合作也比较顺畅,为什么中国企业到韩国投资,会遇到这样的信任危机?如果“走出去”走到韩国这样,那走向欧美国家的企业,已经存在或潜在的信任危机是不是更严重?
这其中肯定有“中国威胁论”潜移默化的影响。翻开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报道,负面居多。你如果销售产品,早期是说劣质(侵害消费者),后来又说倾销(侵害同行企业及工人);你不卖产品去买原材料,又说你在全球范围争夺能源原材料,抬高了价格,扰乱了市场;你如果去投资买企业,总是推测这背后中国政府的影子,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在技术上,你正面去买他们担心“技术流失”,你自己自主创新又总质疑你是模仿剽窃。你雇佣当地工人,媒体就报道年轻中国管理者粗暴不懂劳工权利,如果你胆敢解雇当地工人,更是不可思议的“野蛮行为”。你到欧美,他们居高临下地指责你,好象你弄乱了他们的屋子;你去亚非拉,又好象你闯入了他们的后院。——不管中国企业做什么,反正西方舆论都有一套成型的解读范式,总能找出消极和负面的因素。
不单是对新起的中国企业,西方主流舆论对待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一向如此。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企业,以及后来的韩国企业,都曾经被这样“敲打”过。那个时代好莱坞电影里日本商人的形象,总是“阴险狡诈的暴发户”。目前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不出几年,这个“暴发户”很可能会原样套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身上。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更应该认真思考“走出去”的文化问题。
一个后发展国家企业群的兴起,不单是对全球商业格局的改变,也必然会给全球商业带来新的血液、新的文化。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历史时刻,我们将带给全球商业什么样的文化呢?先要看看中国企业近30年来在本土社会上形成了什么样的商业价值观和商业模式,看看其中哪些适合“走出去”,哪些不适合。这个梳理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不适合继续存在于要求和谐的本土社会的,可能也是不适合“走出去”的。在本土社会都难以受尊重,怎么能够做“受当地人民尊重的企业”?
但是,更大的难题是留给整个中国社会的:企业“走出去”,急需“走出去”的文化来支持。好莱坞和《财富》杂志把美式商业文明推向全球,巴黎-米兰时尚及足球文化造就了魅力无穷的欧洲消费品牌,“韩流”赋予韩国电子企业巨大的亲和力,中国社会能够给企业界注入什么样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