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重回冠军宝座,地中海地区参差不齐,总体指数表现稳定,而拉美出现强劲反弹
按区域分布看,亚洲从日臻成熟的东欧市场手中重新夺回冠军宝座。作为亚洲的一部分,以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国家,其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称雄全球;地中海地区参差不齐,总体指数表现稳定;而拉丁美洲从经济危机中逐渐恢复,在指数上出现强劲反弹。最后,非洲国家仍未能入选,但这并不意味着零售商在这块人口众多的土地上止步不前。
亚洲:重新领跑
亚洲领先的市场正在升温:印度2006年位列榜首,越南上升至第三,但中国随着国际零售商的进入逐渐饱和,名次继续下跌
与以往几年不同,亚洲诸国今年领先于东欧各国,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占据主导地位。亚洲国家占到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前20名市场中的45%,东欧只占35%。但在去年,亚洲国家占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市场的30%,而同期东欧各国比例高达55%。这一转变无可厚非,亚洲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占到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6%,全球零售额的32%。2005年,该地区的零售额以7%的速度良性增长。更重要的是,现代零售商才进入亚洲28%的地区,低于东欧的42%。
领先的亚洲市场也越来越火爆:印度雄踞2006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的榜首;越南前进了5位,名列第三;其他亚洲三虎:泰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也跻身于前15名。下面对主要市场进行深入考察:
☆印度保持领先印度从未像今天那样吸引全球零售商的目光。2006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预计可达8%,经济增长支撑着零售业的发展。预计规模为3500亿美元的零售市场将以13%的速度增长,最大的5家零售商仅占2%不到的现代零售市场份额。印度有10亿人口,排名世界第2。
印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2006年早期,政府宣布允许外资在单一品牌零售企业中(如耐克、FCUK)占有上限为51%的股权。这对全球零售商是重大突破,将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潮。包括Gap、Zara、Timex、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在内的一些公司已经宣布将要进入印度市场。
然而管制的放松并未惠及那些多品牌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和Tesco。尽管障碍重重,沃尔玛急欲杀入印度市场,并正在调查备选方案。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合资企业建立会员制大卖场Sam’s Club,并严格地只向其他零售商销售产品。该战略绕过了不能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规定,从而立足于当地市场。Tesco 计划通过与Home Care Retail Mart Pvt Ltd 建立合作关系以进入印度市场, 预计到2010年开设50家分店。
有关全球化对本地零售商影响的争论仍在继续,当地巨头也正在迅速采取行动,不甘心把市场拱手相让。印度政府似乎正沿着渐进但又坚定不移的开放零售业的道路前进。一旦它最终彻底开放,进入的顶峰时机将转瞬即逝,现在进入的零售商将占有先发优势。
☆中国地位不保尽管中国仅以1分之差而名列第五,但其2005年零售市场增长率高达12%,仍然很具吸引力。但是由于此次增长主要是受国际零售商驱动的,市场饱和度也相应上升。目前已有40多个外国零售商进入了该市场。
“第1波”零售商,如杂货店和便利店,已经进入了东海岸市场并逐渐向西部扩张。“第2波”公司(消费类电子、自助零售商和服装零售商)在几年后也沿着由东向西的路径进入中国市场。这批企业包括Best Buy,Leroy Merlin和兼并了Orient Home 的Home Depot。
成功的故事不断上演。自助零售商百安居在1999年进入中国,此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一个例子是Tesco,虽然这家总部在英国的零售商在2004年才进入中国市场——远远晚于90年代中期就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和家乐福,但业绩斐然。Tesco计划在中国新开16家门店,其中3家位于广东,2005年该地区的零售额增长率超过17%,成为中国最被看好的地区之一。Tesco还与顶新国际集团建立合资企业,经营41家大卖场。
随着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地位的稳固和Tesco根基的夯实,中国的零售市场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将会出现某种重要的发展。但市场饱和度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中国更具吸引力的一线中心城市。
☆越南:小印度今年越南上升了5位,在指数榜上名列第三。越南在过去的5年中一直表现良好,成为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不断增长的人口极具吸引力:8400万的人口有一半在30岁以下,他们喜欢购物。消费者支出增长了16%, 2004年——2005年,现代商品零售额增长了20%。
越南在很多方面与印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分散的零售市场方面。90%的零售商店是本地居民经营的社区商店,与印度的kirana 有类似之处。进入该市场的最大障碍同样是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高额进口关税和取得零售许可的困难。同样的,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官员控制着时机。
尽管如此,零售商们依然在全力挖掘越南的潜力。韩国零售巨头Lotte,通过合资企业进入该市场,并计划在胡志明市开设一家批发连锁店和零售超级市场。其他一些零售商,包括法国的Groupe Bourbon、德国的麦德龙现付自营店、美国的Costco,都顺利地越过了政策屏障。最近,Levi Strauss & Co.也在河内开设了一家新的门店。
总体而言,亚洲虎依然具有吸引力,并在各个市场上保持着较长的时间窗口。泰国和韩国2005年零售额分别增长7%、19%,跻身榜单前15名之列。这些市场成为当地和国际零售商的必争之地。
☆中东呈现增长 2001年到2005年,中东的现代零售部门增长了38%。中东是消费者支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的零售业集中度也处于低位。例如,沙特阿拉伯前5大零售商只占零售市场不到11%的份额。
有两个市场尤其值得关注:
阿联酋今年进入指数榜并排名第十六位,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7%,零售额增长11%。家乐福在该市场中处于第一,Consumer Co-op UAE 和Casino紧随其后。该市场也是很多世界级零售商的天堂,2005年零售额空间增长了110%。
沙特阿拉伯在去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因而放松了对投资的限制,包括允许外资参股本地零售企业51%的股权,因此在今年的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窜升至第十七名。沙特阿拉伯良好的经济增长(2005年6%)及现代零售行业较低的集中度(5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仅控制了11%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该国的吸引力。非食品零售企业中,有几家购物中心在利雅得和其他主要城市开业,商业购物中心增长速度100%。家乐福计划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开设18家新店,并采取了一些新战略(如游戏中心、新的楼层布局等)来提升购物体验。Casino也计划通过麾下的Geant 商店形式进入该市场。
东欧:日臻成熟的市场
大多数东欧国家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排名下滑。俄罗斯保住了老二的位置,其本国零售商正在国内积极扩张
2006年,东欧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前30位排名中落后于亚洲。除了马其顿的排名上升了1位,其它国家不是往后倒退就是在原地徘徊。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光彩不再,相反,这表明该地区冷战结束后的热潮开始降温。
事实上,热潮的减退主要原因是市场的日益饱和。然而欧洲的一体化吸引了很多零售商东进。去年像乌克兰等“新兴”的东欧市场吸引了俄罗斯和其他国际零售商。今年乌克兰的国内零售商已经开始积极地向二线城市进军。明年一个潜在的进入者是Belarus。虽然乌克兰还未能进入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前30,但已经逐渐靠拢。有着1,000万人口、零售总额为7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 的白俄罗斯,在2007年有可能出现在指数榜上。
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排名下跌不同,俄罗斯在第二的位置上岿然不动。该国的经济吸引力十分明显:2005年零售市场总额达到18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9%。外国零售商络绎不绝地进入该市场。英国零售商Boots计划在今年内进入,The Body Shop、Lotte和Marks & Spencer也有此打算。其他的包括Tesco、Tengelmann、REWE和Casino正密切关注着俄罗斯市场。
诸如宜家、麦德龙等早先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外国零售商,已经开始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向外扩展。当地的零售商,包括Sedmoi、Kontinent、Perekryostock、Park House、Petrovsky和Kopeika等,也在大力扩张,有些投资范围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国界,以Pyaterochka为代表,该公司已经开始向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进军了。随着俄罗斯零售市场的饱和,机会将会消失。
地中海:参差不齐
在经历一段缓慢的增长以后,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最近三年连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土耳其后退了1位,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名列第十位。但由于该国相对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摩洛哥的2倍,埃及的4倍)、庞大的人口(6,900万)和相对分散的零售市场,该市场仍然很具有吸引力。全国最大的5家零售企业控制着20% 的市场。该国2005年零售额增长 12%。此外,土耳其的城市化进程和作为东欧市场第一供应地,使该国具有了长期潜在的吸引力。
埃及上升了4位,排在了第二十位。这主要归功于较快的年零售额增长 (2005年为5%)和强有力的经济表现(GDP增长近5%)。尽管排名上升,但零售商们却受到地区危机的纷扰。当地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麦德龙、家乐福和Shoprite加起来也只占有2%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位列第十一的突尼斯是个规模较小但持续增长的市场。国际巨头只占有该国3%的零售市场,它们正在通过合资企业不断进行扩张。
受缓慢的零售增长(2004-2005年仅为3%)及零售市场趋于饱和的影响,摩洛哥下跌5位,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名列二十八,三家成功的国际零售商麦德龙、欧尚和Casino占领了17%的零售市场。虽然还有进入的空间,但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像欧尚那样建立战略同盟。
黎巴嫩今年未能入选。该国以Casino为首的前5大零售商占有10%的市场份额。该市场已经为第2波公司(如消费类电子和自助零售商)的进入做好了准备。有着1,900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3.5%、零售规模为80亿美元的叙利亚,对于那些偏好低风险模式的零售商,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拉丁美洲:经济危机之后
拉丁美洲在过去的三年受经济困扰而排名下滑,但近期有所恢复,重点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
巴西今年又重新入围,在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虽然2000—2003年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5%,人均零售额下降16%,但此后这两个指标已经恢复到原先水平的近90%。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3%以上,零售市场规模为2500亿美元,同时也是拥有1.85亿人的世界第5大人口国。
巴西排名前5位的零售商都是国际性公司,但也只占到市场27%的份额。最近,Ahold从该市场撤出,但沃尔玛正通过建立新的会员制大卖场Sam’s Club不断进行扩张。
智利前进5位,跃居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榜第六名。智利的政治经济都相对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增长了6%,为8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零售市场也增长了20%。但是由于无法成为智利最大的两家零售商之一,家乐福从该市场中撤出;Ahold因母国市场的会计问题也离开了该市场。这些撤退为本国零售商的扩张提供了新的机会。Falabella已经宣布斥资2亿美元,在2006年内建成20家新的百货商店、home improvement centers和超市。
墨西哥的排名也提升至第十九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同时人均零售额也有所提高。这部分抵消了墨西哥市场较为饱和的不利影响。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但由于市场趋于饱和,明年墨西哥的排名可能会有所下降。
哥伦比亚是拉美入围国家中的新面孔。2005年该市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4%,销售增长了24%,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前5家零售商,包括Casino和家乐福,占有约37%的零售市场份额。家乐福正在波哥达北部地区开设第一家A级大卖场,新商场投资额高达2500万美元。阿根廷紧随哥伦比亚,两国情况类似。
非洲:寻求低风险高回报战略
该地区前10大零售商中,前6家是非洲本地企业,另4 家是西欧公司:Casino、家乐福、欧尚及麦德龙
非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全球零售市场的3%。虽然该地区没有国家进入指数榜,但仍有零售商在非洲经营。在进军非洲的征途中,跨国企业更喜欢采用特许加盟之类的低风险进入战略,如Shoprite通过超级市场和折扣商店的形式,成功地进入了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SPAR为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两个除南非以外的最大市场——量身定制了商店形式。目前,Shoprite和SPAR已经控制了约50%的纳米比亚零售市场。
表:科尔尼公司2006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TM
名次 国家/地区 地区 国家风险程度 市场吸引力 市场饱和度 时间压力 GRDI得分
权重 25% 25% 30% 20%
1 印 度 亚洲 55 34 89 76 100
2 俄 罗 斯 东欧 43 59 53 90 85
3 越 南 亚洲 43 24 87 81 84
4 乌 克 兰 东欧 42 37 76 81 83
5 中 国 亚洲 58 40 57 86 82
6 智 利 拉丁美洲 67 57 47 48 71
7 拉脱维亚 东欧 58 50 31 88 69
8 斯洛文尼亚 东欧 78 52 25 70 68
9 克罗地亚 东欧 57 51 28 91 67
10 土 耳 其 地中海地区 46 59 64 40 66
11 突 尼 斯 地中海地区 58 40 79 25 65
12 泰 国 亚洲 57 39 49 72 64
13 韩 国 亚洲 68 73 35 36 63
14 马来西亚 亚洲 66 49 54 38 62
15 马 其 顿 东欧 32 32 75 64 61
16 阿 联 酋 亚洲 78 67 33 25 60
17 沙特阿拉伯 亚洲 53 46 67 30 59
18 斯洛伐克 东欧 61 51 23 78 58
19 墨 西 哥 拉丁美洲 54 67 47 28 57
20 埃 及 地中海地区 45 35 81 3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