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者海飞 戈壁“捕风者”



新能源产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竞争正在中国的西北边城展开,金风会成为下一个尚德吗?投资界和创始人有着不同的打算 

文/本刊记者  何伊凡 

“达坂城的姑娘已经让达坂城的风刮走了。”风电设备工程师卡尔从一根高达60米的白色立柱里面钻出来,笑着说。柱子顶端是三根长度超过20米的叶片,每根重约两吨,无论风速快慢,它们都不紧不慢地保持着每分钟30转的速度。 

不远处斜卧着淡青色的天山山脉,达坂城就位于天山中部的山区盆地,是南北疆的气流通道,卡尔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秋冬季是西北风,春夏季是东南风。风力最劲时,曾把兰新铁路上正经过的一列货车刮翻了几节。这恰好是建成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得天独厚的条件。沿着铺满灰黑色碎石的戈壁滩望去,数百架乳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整齐排列,绵延28公里,当地人称之为“风电田”。 

 捕风者海飞 戈壁“捕风者”

卡尔是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达坂城风电场的大部分设备由该公司提供。2004年金风曾入选《中国企业家》杂志“未来21星”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2年之后,中国已经把风能利用放在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首要位置,据估计风电产业今后每年将产生70亿至75亿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在一些著名的国际投资机构眼中,金风将可能成为下一个尚德,后者曾缔造2006年度中国首富。 

门槛 

上午10点钟对乌鲁木齐来说,这是一天工作的开始,金风的全体员工在大院里整齐列队,一板一眼地做第八套广播体操。解散之前,一位中年人从队伍中最不起眼的位置走出来,用一贯平缓的语调做了个简短讲话,主题是一些“做人的基本规范”。“近来客人比较多,大家着装不要太随意”,他说,“另外,客人讲话时,要把你的关注、渴求透过眼神表达出来,不能看也不看人家。” 

作为金风科技的董事长,武钢并不是每天都这样亮相。“只有重要的事,我才在早操的时候说一下”,因为昨晚睡在办公室而眼睛略带血丝的他告诉《中国企业家》。 

喜欢读哲学、“欣赏生活”的他,已经无法再享受过往的从容。“从2004年开始,内部与外部的氛围都大大不同。”武说,“从前国内差不多只有金风一家在做(风力发电设备),到今年,国内有20几家,国外也有10多家进来了。” 

对于金风目前的局面,一位金风高管直言不讳,“金风过去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但爬到今天走到了一个门槛前。” 

1998年2月,新疆风能公司、中国水利投资公司、新疆风能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这就是金风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进行风能产业化试验的基地。新疆风能公司、新疆风能研究所、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被称为“三位一体”。 

武钢本人是风能方面的专家,曾任达坂城风电场场长和风能公司副总经理,新风科工贸成立后他担任总经理。2001年9月,金风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历史。在此之前6个月,新风科工贸已经增资扩股,整体变更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但其时困扰武钢的新问题是,中国何时才能有批量生产并商业化运作的国产风机。结合两大股东的优势,金风把力量集中在设计、开发和总装、销售上,把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的制造环节全部外包。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商业模式帮助金风迅速在国内站稳脚跟,并一直延续至今。到2006年,除新疆、甘肃外,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区,金风的风机已经在全国几乎所有风场转动起来。这时关于它有两个数字总被提及,一个是89.6%,一个是26.6%。前者是2005年金风在国产整机风电设备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后者是同年金风在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前一个数字让武钢颇为骄傲,后一个数字则让他难以入眠。 

跨国公司2005年在中国风机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70.3%,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则超过90%。现在金风抬脚遇到的门槛正是如何在国内争夺不断被跨国公司切取的“蛋糕”,武刚说,不但要在国内抢,而且要“抢出国门”。突围是金风今后的主题。 

首先是向完全自主研发转变。“技术引进时期金风积累了两项重要技能”,金风主管技术的副总裁马鸿兵说,“首先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平台,现在我们的工程语言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没有障碍。再者在样机测试与故障检测方面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这都为研发奠定了基础。” 

2005年4月,金风研制的1.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在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试运行,这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刚得到反馈。说与GE同样单机容量的风机比,我们的发电能力要高20%。”武钢说,语气平淡,嘴角却挂着一丝笑意,“这中间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人家可能停机调试了几天,但打个折扣,高出10%总是有的。” 

GE在不同层面都是武钢的参照系,武钢认为值得他花费力气对比的不只是技术。“GE不同区域的投标会根据当地风力资源情况调整叶片长度,用脑子总是要在用力气前面,仅这一点就值得金风学习。”针对像GE这样的对手,金风尝试研发系列化,要用不同的机型与对手竞争。目前金风正在重点规划一个专供研发用的试验风场,以提高金风风机的适应能力。 

2006年 7月底,金风与瑞典SKF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金风国际化的谨慎起步。SKF是国际轴承制造业的领袖公司,过去是金风的零部件供应商,未来双方将在技术研发、市场运作等领域展开合作。SKF中国区的一位负责人称,“我们挑选合作伙伴比较苛刻,原则上只选择行业内的前三名。” 

由于风电领域的高端技术仍然掌控在一些跨国巨头手中,国内一些企业尝试以合资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对此金风颇为不屑。金风的一位高管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金风不会选择与国际竞争对手共同建厂,因为武钢非常反对“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 

与此同时,武钢正试图从各个层面拓展金风的国际视角,他甚至要求关键部门必须雇佣至少一个外国人,整机出口计划也提上了公司日程。目前金风正与十四个国家同时进行出口前的接触。 

威胁 

这个五年前还并不被人关注的行业现在面临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国市场竞争之激烈不亚于风电发展最成熟的欧洲。 

2005年,以G天威、G湘电、G卧龙、G韵升等为首,至少有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大举进入风电领域。不过,真正占据了武钢视线的是来自国际的威胁。“我在辽宁参加一个研讨会,有人提出要把世界500强都请进来,我在下面想,这样有意义吗?”他略显激动,“国际化也可以造成不平等,比如说风电领域客户通常都是国有性质的运营商,我们要见一个开发区的主任很难,但GE或其他跨国公司则完全不同。” 

GE“绿色创想启动未来”的印花广告几乎贴满了国内所有机场的登机通道,这让经常出差的武钢看在眼里极不舒服。2003年GE涉足中国风电设备市场,2005年在中国风机装机总量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2006年6月,GE在中国首个风机组装厂在沈阳正式成立,主要生产1.5兆瓦风机,此举动被认为是GE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关键布局。 

尝试本土化生产的不仅是GE。全球第一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丹麦Vestas和他的老对手西班牙风力集团Gamesa,分别把他们的中国工厂设在了天津。另一股迅速崛起的力量是印度的风机设备企业,印度对风能的开发比中国晚了10年,但其大型风机制造已经以极高的性价比赢得了国际风能界的一致好评。印度Suzlon公司是世界第6大风机厂商,其设于天津的工厂在今年3月份投建,投资总额80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印度企业在华的最大一笔投资。 

金风是这些国际巨头在中国本土遭遇的克星,双方无数次正面交手,“有些企业对我们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武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 

跨国公司纷纷在2006年布局本土化生产并非偶然,业内普遍认为他们是为了绕过2005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狙击”政策。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文要求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要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同年10月再次发文,支持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与电力投资商合作。政策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截至2005年底,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比2004年下降了9.4%。 

政策迅速引发全球排名前十的巨头在中国开始独资建厂——变进口设备为“国产设备”,而排名稍靠后的外资则选择与国内厂商合作,如英国GH公司就在6月底与G天威签署了技术引进协议,希望通过“嫁接”绕过政策壁垒。但武钢对此并不满意,他说目前对于70%国产化率的检查并不严格,很多风电厂上马的项目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比例。 

跨国公司本地化生产正对金风的成本优势形成巨大冲击。2004年,在广东惠来的风力发电项目竞标中,金风击败了国际竞争对手GE与三菱,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报价比对手低近两个亿。除整机价格便宜外,过往与外资相比金风还能节省10%-15%的物流成本,8%的维修成本,但现在这一优势正在被稀释。 

更大的威胁来自对上游零部件资源的争夺,风电设备制造零部件厂家在全球都是紧缺资源,中国十多年累积下来产量不过126万千瓦,据风能协会的一位专家分析,只能支持不超过5家与金风规模相当的企业。 

由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风机产业,切取了国内大半上游零部件供应资源。金风扩张于各地的总装厂2006年陆续投产,但由于上游供应不足,实际产能提升有限。这使得武钢手握来自全国的无数订单,却不得不拖累于零部件供应的不足。 

马鸿兵说金风暂时不会改变商业模式,解决配套不足的方法是向更多厂家转让风电设备生产技术,培育更多供货商,但一位接近金风的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金风很可能会并购数家零件设备厂。 

下一个尚德? 

艰难突围的金风,被投资界认为是下一个尚德。同样的新能源概念,同样的技术背景领导者,同样的政府扶持经历,同样是中国市场领导厂商,而下一步金风的资本曲线将如何勾勒,成为急于在中国寻找目标的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目前金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各种扶持基金,银行贷款与企业自我滚动。2005年金风销售收入为5亿人民币左右,2006年保守估计能达到8亿。由于成本过高,风电整机设备厂家多数处在微利状态,金风不愿透露其利润相关数据,但也承认部分机型“能够持平已经不错了”。 

不管真相如何,金风多年来一直希望摆脱融资困境却是事实。经过4次增资扩股,2005年底金风注册资本增至1亿人民币,其中,新疆风能公司和中国水利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股东分别持有20%和17%的股份,与过往相比,国有股持股比例逐步缩小。 

2005年底,金风接纳了4家新的投资者,分别是中比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上海银利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广东龙光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光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分别持有金风科技8%、7.5%、7.5%、7%的股份。包括武钢在内的公司管理层持有逾30%股份,武钢本人持股比例并不高。 

2004年初,金风开始谋求上市。2006年4月传出高盛将成为金风的战略投资者及上市保荐人。6月中旬再次传出,密切追逐金风的除了高盛外,还有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花旗等国际知名投行。 

金风总经济师石勤清告诉《中国企业家》,“的确有很多国际投资者追逐金风,但目前仅仅是接触,没有进一步动作。”而高盛方面也仅承认非常看好金风,对双方沟通的进度却闭口不谈。 

武钢对这些说法并没有明确回应,仅说“像我们这样的龙头企业,在重大问题上必须要把国家利益考虑在内。” 

石勤清透露,关于金风的上市地点,公司内部曾有长期的争论和犹豫,也的确认真考虑过纳斯达克,但最近已达成共识,上市地点将最终选择国内A股市场。对于选择国内A股的原因,石勤清认为,金风的市场主要在国内,这与生产终端产品并且市场在海外的尚德不同,“我们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国家也不鼓励装备制造业海外上市。” 此外,据说武钢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也对金风目前的管理水平和团队力量能否驾驭海外上市表示担忧。 

“尚德未必是衡量每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标准,”来自达坂城的“捕风者”武钢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0792.html

更多阅读

海飞丝广告策划案 海飞丝广告女主角

一提起去屑产品,消费者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宝洁公司旗下的海飞丝品牌,在中国洗发水市场,海飞丝品牌家喻户晓,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令人惊叹!海飞丝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作为国际的去屑美发护理专家,宝洁公

给戴海飞及燕郊北漂的众筹建议 微建筑工作室 戴海飞

还记得戴海飞吗?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自制蛋形蜗居,想圆一个北京有房的梦想。前几天遇到他,在燕郊买房了,说是从北京到燕郊拼车要15元每人次。虽然有动车,但时间太尴尬,尤其年轻女性,太早或太晚拼车回家的话,安全挺让人担心的。所以,请允许我给

声明:《捕风者海飞 戈壁“捕风者”》为网友演绎陌路离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