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几个月宏观数据进一步恶化,不能排除有关部门又会运用更为严厉的行政调控手段。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明年的外部环境可能要恶化
文/汤敏
从今年8月15日起,央行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为上半年过热的宏观降温。这次调整存款准备金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说是意料之外,在于当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的市场人士都一致认为央行一定要重拳出击。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第一板斧,央行很可能要再次提高利率来抑制过快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然而,令很多人士吃惊的是这次央行并没有动利率,而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说是情理之中,是指当市场人士回过味来后,又十分理解央行的用心。既要通过回收流动性来紧缩信贷,又希望不至于由于人民币与外币利差的减少导致热钱进一步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准备金上调后,下一步政策的走势如何。
央行还会重拳出击
我个人判断,在今年年底之前,央行很可能还要采取包括加息、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及一定规模的央行票据等调控措施。这是由于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大,不是上调一两次存款准备金就能解决的。实际上,即使央行不上调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六月末在央行的存款还大于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3.1个百分点。六月份一个月超额准备金率就增加了0.58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当前的两次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并不能使金融机构真正地减少流动性。目前,整个金融系统的存贷差有十万亿人民币之多。而且,下半年外汇储备还会大量增加,置换出的人民币至少在一万亿的规模。要把当前的流动性过大投资过热冷却下来,单靠一两种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预计,在货币政策上,央行还要继续重拳出击。历史上存款准备金最高是达到13%。目前的8%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调节余地。利率调整固然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股市也会有一些冲击,但它对需求面的影响是其他金融手段不可替代的。可以预见,尽管央行一定会十分谨慎地运用利率手段,但长期的低利率对市场有不利影响。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观察通货膨胀的走势,只要通胀的苗头一出现, 货币当局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动用升息的手段。从短期来看,对抑制过快贷款发放最为有效的手段还是央行的定向票据发行。尽管从总体上金融机构贷款发放过大、过快,但银行间的差别很大。定向票据发行就如同枪打出头鸟一般,对那些贷款增加突出的银行实行精确打击。不但使这些银行经济上受损,这等于是在社会上给了这些银行一个警告。这种方式估计未来会在每月的数据出来后都要进行一次或数次。缺点是央行票据发行的数量有限,对那些有承受能力的银行打击的力度也不大。
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大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对人民币有较大的升值预期,大量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造成的。因此,汇率问题得不到缓解,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不来,目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这种现象在八十年代上半期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都发生过。然而,中国市场与企业在短期中的承受能力又使得人民币汇率不可能迅速大幅度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依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来平衡汇率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要消除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就要比在一般的情况下更为主动,对市场的干预力度也要更强。
当然,在当前的投资过热中,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在大干快上,企业家们要抓住机遇的投资冲动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最近各地报出的投资增长数字可略见一斑。然而,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银行。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并不是这一两年才形成的。企业家永远有着扩张的冲动。为什么几年前投资低迷,而现有投资过热呢。在我国当前的融资结构下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愿意不愿意放贷。国内几大银行相继上市,一方面解决了资本不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为股东提高回报的压力。可以预见,商业银行与央行的博弈还会持续下去。
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如果国家仅通过市场的手段在宏观层面上调节经济,在短期内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央行定向票据发行对企业直接影响不大。利率的提升,如果幅度不是特别大,对企业的负面冲击也十分有限。可是从几个月的调控实践来看,这些温和的调节,对投资过热、经济增长过快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如果未来几个月宏观数据进一步恶化,不能排除有关部门会运用更为严厉的行政调控手段。很可能一定规模的新开工项目要停下来,对一些过热的行业又要精确打击,银行贷款可能会全面大幅紧缩。届时,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扩张过快的企业将会面临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在一个紧缩的经济环境下,自有资金充裕、流动性强的企业不但能够较好地生存,而且还有可能买到一些廉价资产。因此国外有着在经济下滑时“现金为王”的说法。在市场的大动荡中,这一法宝是屡试不爽的。
中国经济正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国家发展战略正在从增长优先转变为平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更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国际市场的变化也会对中国国内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一般认为,美国经济明年可能要放缓,一轮新的国际经济调整在所难免。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企业明年的外部环境可能要恶化。企业家要居安思危做好两手准备,这样在更严厉的宏观调控下,在国际经济放缓的冲击下,能反败为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