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撤出教材



     在中小学开学之际,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又被提炼成新闻,形成一场文化争议。

  这一次,是鲁迅那篇叫《风筝》的文章在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中被更换了。如同以往的鲁迅大撤退一样,中小学语文教材照例遭遇一番炮轰,鲁迅的文坛巨匠形象再次被细化描摩,作品价值也再次得到有力推送,特别是通过强化他的批评精神,来对教材里入选那些风花雪月与歌功颂德的文章,进行一番羞辱。

  也如同以往一样,教材的编辑出版方又是忙不迭地澄清辩解,不停强调现在鲁迅文章仍然居各作家之首。总之,各种争议辩论,都没有抛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承认鲁迅依然坐稳了文坛“老大”的位置。事实上,“鲁郭茅巴老曹”的座次排序,也早就深入人心。当然,这些年,“老二”似乎越来越不受待见。排在第二的郭沫若同学,从人品到文品,被吐的口水也最多。

  将鲁迅定格文坛“老大”的形象,我觉得,这样的文化思维定势很不好。不要忘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才是语文教材的精准用户。一看到鲁迅退出语文教材,那些专家学者立刻跳起来,恨不得每个人都搬出一套“鲁迅论”,从鲁迅的出生到逝世,从鲁迅作品的文本到价值,从鲁迅人生的每一次政治选择,来挑出可以标注伟大的文化元素,来证明鲁迅是不可以抛弃的人。

  鲁迅不应被文学界抛弃,能代表鲁迅不可被教材抛弃吗?这样的逻辑思维实在太可怕了。要我说,与那种权力通吃思维完全是一样的。一个拥有重权的警察王立军,成为各大高校的教授,成为拥有上百项专利的发明家,最后成为一种笑话。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让鲁迅成为一个拥有文化霸权的作家,让他在任何文化体系和格局中,都得占山为王,一路绿灯,通行无阻呢?

  我做过多年高中语文教师,只想强调一个最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分层的。教师教学水平是分层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分层的。鲁迅文章千好万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能在所有中小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普适性。鲁迅那篇《风筝》在初一教材中被换下来,原因不过就是考虑到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偏深奥”罢了,才换上更加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史铁生作品《秋天的怀念》。

  如果按照那种批评逻辑,对这样的调换进行上纲上线,结果肯定是让鲁迅和史铁生进行交战,来比比谁在文学领地站的位置更高。小个子的鲁迅和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要穿越时空比高矮,这样极其可笑的文化笑话,不就符合现在很多人看待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分析思维吗?

  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固然容易想象,这会不会是教材编写者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会不会是一种文化人格怯懦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惯性的文化争议,本身就标注着当前文化视角仍然没能走出权力意识的怪圈。更重要的是,这种总在忽视文化特定受众的批评,根本就没能真正站在公共立场来进行表达,更多还是一种文化狭隘,一种文化偏执。

 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撤出教材
  文化争议偏离相应的受众,这种争议也就注定成为空谈。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太多鲁迅退出教材的争议,总是让语文老师不以为然,让学生没有任何共鸣感的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060.html

更多阅读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在执行政策中出现打擦边球现象,有时甚至是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事务的错综复杂性,以致很难划清界限,因而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

如何看待东海防空识别区及国际反应? 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美日等国强烈反对,国内舆论评价复杂,有人说中国“设区”是自找麻烦,有人说美日挑衅是中国之耻,并戏称中国是“纸老虎”,还有人说美日中了中国的妙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及美日等国的反

究竟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直销? 中国仙道之究竟

究竟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直销? 无论是深入直销看直销、还是跳出直销看直销,“究竟该如何看待直销”都是直销业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问题。尤其在今天,“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直销”,已经不仅仅是“话题”或“问题”这么简单,他已经成为

声明:《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撤出教材》为网友余生一个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