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企业的全球化准备比中国企业更充分,而中国企业规模大,又有国内庞大市场的支撑,能够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文/本刊记者 白柯
在波士顿公司挑选出的RDE百强企业中,中印两国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百强更多的是国有企业,而印度上榜企业中只有一家是政府控股,并且所有印度百强企业都是上市公司,都有外国战略投资者作为股东。这些差异意味着什么?哪个国家的企业更具全球化竞争力?在这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居后的中国民营企业该如何赶上?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波士顿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北京办公室领导人麦维德(DAVID C.MICHAEL)。
《中国企业家》:从中印两国百强企业的差异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麦维德:第一个结论,中印两国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上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印度国有企业在其最大企业的排名中占有的数量比起中国国有企业要少得多,因而印度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较少。第二个结论是,现在中国的全球化只是第一波浪潮,还会出现第二波、第三波浪潮,我们预计在以后的浪潮中民营企业将会更多地参与进来。第三个结论,中国政府必须支持私营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尤其要关注资本市场、金融、法律等私营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培养。
另外从中印两国百强企业在技术构成、行业构成上的不同,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以技术为主导的行业中,私营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中国企业家》:除了报告中列出的中印企业在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外,中印百强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哪些区别?
麦维德:一个区别是印度企业在组织架构中有更多的外国专家及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管理人员,组织的全球化能力更强,更适于全球化发展。印度企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这为与国外接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另外,在印度企业中,有更多的外方战略投资者,在董事会中,也有很多外方董事成员。进入百强名单的21家印度企业都有外国投资者。虽然印度企业规模没有中国的企业大,但它从组织架构上已经做好了全球化准备。
《中国企业家》:这是否说明印度企业更具有全球竞争力?
麦维德:这是个有意思的看法,在未来两国企业将同在世界舞台一比高低。其实双方各有优劣,印度企业的全球化准备比中国企业更充分,而中国企业规模大,又有国内庞大市场的支撑,能够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中国企业家》:怎么看一些中国百强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重挫?
麦维德:并不是列在报告中的所有企业都会成功,在全球化进程中会有许多障碍和阻挠。比如有的企业面临并购挑战,其它企业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受到威胁,还有的企业面临管理团队不足的问题。
这些企业所面临的挫折并不会影响中国企业向全球化迈进的大趋势。对企业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不能从挫折中得到错误结论——全球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或全球化没有吸引力,他们应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不同的方法,成功实现全球化。
《中国企业家》: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有何建议?
麦维德:在报告中指出的所有成功因素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营企业必须拥有国际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邀请国外投资人加入企业经营,必须培养创新的能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技能,还要在对国外市场的调研上加大力量,更多了解国外市场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