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可能让收购方在前途光明的亚太地区迅速找到立足点,但最终,绝大多数并购却未能给股东创造价值
文/Edmund Lin Gary Turner Chul Joon Park Oliver Stratton
从北京到班加罗尔,从悉尼到汉城,并购热潮席卷亚太金融服务业。2005年整个亚太地区银行、经纪和保险并购业务总额高达300亿美元,是过去十年来并购频繁程度排名第二的年度。显而易见,国际投资者已经在亚太这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下注:去年跨国并购占整个并购业务的四分之三以上。尤其是国际私募基金(计划在该地区投资1,000亿美元以上)表现活跃,占据近期总交易额的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
亚太市场的吸引力
亚太各个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变化,正如韩国和澳洲市场之间的迥异,这也促进了潜在并购交易的达成。
亚太金融服务公司难以抵挡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强劲的经济增长,颇具吸引力的目标公司价格更促使并购者采取行动,而各种条件也逐渐成熟。按照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指数(MSCI)评估,亚太金融公司的股价已从2001年末谷底强劲反弹。截止2005年下半年的四年之内,金融服务公司MSCI亚太指数翻了一番,同期区域内主要经济体金融业市盈率下降,这样并购相对较便宜(见图2)。
中国在整个地区表现最为强劲,2005年跨国金融服务并购额飙升67%,超过150亿美元。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中国将于2006年底向国际竞争对手全面开放金融服务业。这导致并购巨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投资者抢在中国全面开放之前与本地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缔结联盟。当然,也有并购利好政策推波助澜,中国银监会最近将外资控股比例上限从15%放宽到20%,这样国际投资者便可获得对股权合作伙伴更大的控制权。
随着中国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力求增强国内公司实力并向经济强国迈进,并购仍可能保持强劲势头。
在韩国,放宽管制和竞争压力也加剧了金融服务业的并购交易。1997年货币危机之后,韩国力行改革,彻底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将重心从向家族企业工业财团放贷转向服务日渐富裕的储户和投资者。过去三年,韩国零售银行快速整合:目前四大金融机构控制了超过75%的市场。当然,在保险和经纪业还有很大空间实现并购式增长。韩国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全国储户和投资者资产管理市场,它们希望与经验丰富的伙伴合作。
在澳大利亚,法规的变化导致外资银行深入渗透市场,青睐年长富裕的消费者,并购在澳大利亚越来越来活跃。争夺澳大利亚老年人的业务,推动利率下调,摊薄业务利润,促使银行控制成本。目前政府政策禁止澳大利亚“四大”银行合并,但国内金融机构却在协调合资业务,在一些后台操作的新领域提高效率,例如票据处理。尽管如此,澳大利亚现有地区性银行仍面临合并压力。随着竞争加剧,大银行也希望增强实力,从而为海外大型并购者提供机遇。
并购两难困局
对于亚太金融业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潜在收购方面临两难现实:并购可能让收购方在前途光明的亚太地区迅速找到立足点;但最终,绝大多数并购却未能给股东创造价值。事实上,贝恩目前的全球并购业务分析数据表明,交易宣布一年后,并购后双方的平均股价一般比并购前双方股价下跌12%。尤其是并购亚太金融服务公司,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许多公司资本不足、经营不善、缺乏透明度,或存在大量不良贷款。实际上,贝恩在评估1998年到2003年完成的105笔国内和跨国并购时发现,近60%的交易,在并购宣布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里,收购方的股价表现低于标准指数。仅有14%的交易,收购方的股价表现比指数高10%以上。只有私募基金者持续获得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佳绩,私募基金并购交易的内部收益率平均为21%,而上市公司股票收益仅为8.6%(见图3、图4)。
为何如此惨淡?实际上,难以持续正确地选择并购目标,这是管理层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当贝恩对250名资深并购经理人进行访谈时,半数受访者表示,其尽职调查未能揭示关键性问题。三分之二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高估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三分之一受访者承认,尽管目标公司存在诸多问题,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交易。当收购方锁定缺乏透明度或会计制度和法规刚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例如许多亚太市场)时,这些问题就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