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要补偿,“以水为媒”湖北十堰在京津冀引资500亿元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已通过工程验收,今年秋天将具备蓄水条件;调水干渠主体工程也将于今年底完工,按照规划,明年汛期之后将实现向华北地区送水。位于湖北和河南之间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以此为契机,作为供水区的湖北省也加快了向京津冀地区要政策、要项目的步伐。 9月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十堰市招商局获悉,日前在十堰市政府组织的“饮水思源光彩十堰行”活动中,十堰市共计签约53个项目,签约金额达到514.3亿元,其中分别在北京、天津、石家庄招商引资285亿元、105亿元和124.3亿元。 而这只是湖北向京津冀地区寻求对口协作的一小部分。本报记者获悉,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带队的代表团,在8月下旬,分别走访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受水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寻求京津冀地区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 另据悉,在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正在牵头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规划》,该规划涉及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受水区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模式,在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等内容。 对口协作机制待解 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寄望北京、天津等地的横向支援在现实操作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受水区的对口合作还需要国务院或者国家发改委层面的指导和协调。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已经通过工程验收,今年秋天就可以蓄水。按照规划,明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实现向京津冀等地区送水。图为加高之后的丹江口大坝。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廖元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寄望北京、天津等地的横向支援在现实操作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受水区的对口合作还需要国务院或者国家发改委层面的指导和协调。 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水价的成本核算问题和协商机制问题,如果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突破,丹江口库区将在跨区域生态补偿方面形成示范意义。 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特别强调:“从规划实施当年起,受水区北京市、天津市每年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对口协作的方式,专项用于支持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数额和方式,只是说明“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丹江口库区作出了极大牺牲。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十堰市关停污染企业300多家,关闭具有当地特色的黄姜加工企业69家;整治800多个排污口;治理重点污染企业86家,完成治理项目300个。关停这些企业后,十堰市每年财政收入减少8.29亿元,十堰市还每年拿出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丹江口库区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更好的发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表示,国家应该更好地探索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对口协作帮扶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对库区进行合理补偿。 现阶段建立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不少困难。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副研究员王建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问题是补偿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少对产业受限区的产业扶持政策等补偿措施;在资金方面,大多源于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缺少横向补偿。 “输水区与受水区签订合作协议就像是一场谈判,湖北需要更加平等的对话机会。”王建武表示。 除生态补偿外,彭智敏认为京津等地区还要提供相应的产业补偿和生产技术援助。 “要想减少库区水生态污染,就需要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和设备的升级,这些仅靠十堰市很难圆满解决。”彭智敏表示。 至于如何补偿,廖元和认为,“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南水北调输水水价里提取一定额度的资金反哺库区。同时,将以对口协作为支撑的库区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规范,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王建武建议,输水区和受水区双方可以探索建立异地开发生态补偿试验区模式。在容量相对丰富的受水地区建立异地开发生态补偿试验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由上游地区前去招商引资和异地发展,并以发展所取得的利税返还支持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以水为媒”寻求合作 湖北“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十堰抢抓机遇,以水为媒,在京津冀等受水区广泛寻求交流合作之缘”。 8月底,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验收委员会通过验收鉴定书,这标志丹江口水库,已经具备蓄水条件。按照相关规划,明年汉江汛期之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向京、津、冀、豫四个省市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输送大约130亿立方米的生活、生产用水。 在蓄水、通水日益临近之际,湖北省及其下辖的十堰市都在加快面向京津冀寻找合作机遇的步伐。 据记者了解,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验收之前,“饮水思源光彩十堰行”就已展开,十堰市分别前往北京、天津、石家庄举办投资推介会,共计签约项目53个,签约金额514.3亿元。 十堰市主动出击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又于8月中旬在十堰市召开丹江口库区转型发展现场办公会,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十堰市乃至湖北省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历史性机遇、时代性机遇。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十堰抢抓机遇,以水为媒,在京津冀等受水区广泛寻求交流合作之缘。” 现场办公会之后,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带队的湖北党政代表团,又奔赴北京、天津、河北,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着发展生态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深化经贸交流合作、加强生态环保合作等方面,寻求京津冀等受水区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支持。据记者了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十堰市相关部门也参与其中。
![丹江口水库 求助京津冀受水区 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有望破题](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02352004170.jpeg)
参加上述战略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的一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湖北党政代表团在此次北上之旅中收获累累。例如,北京承诺将与湖北共同加强中关村、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承诺将与湖北一起完善领导互访磋商机制、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重点是在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企业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加强合作。 在天津,双方商定将在保证水源安全、促进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以及加强旅游业的交流合作。 在石家庄,湖北和河北商定将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矿产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品旅游线路对接等方面的合作。 “合作协议涉及的帮扶资金、产业协作方式、园区建设、资金拨付办法和人才援助等方面的落实工作还在进一步的商谈。”上述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李鸿忠和王国生将分别担任对口协作协调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组长,十堰市各县市区、各个领域的对口协作规划编制工作在此次北上之旅以后已经启动。 据记者了解,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之际,作为水源地的陕西省商洛市、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十堰市都在寻求与京津冀等受水区的对口合作。譬如陕西省商南县、河南省淅川县等,也获得了一些对口项目的支持,但相比之下,湖北省和十堰市的“以水为媒”寻求合作之旅显得更加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