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长三角,已成了台湾商业大小事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和元素
飞机降落在中正机场,当看到标准的方块繁体字、听到怀旧口音的普通话,你可以准确地知道,这就是台湾、近在咫尺的台湾。
几周前,笔者第一次到达台北时,便想用细节中的元素来研判台湾经济——对于一个匆匆过客来说,也只有这样一种方法。
如果忽略满眼的繁体字,满街的摩托车和陈旧的城市更像是清洁版的广州。在一个过路者的眼中,台北的现代化比不上香港,台北的经济热气也不能比上海。暮色台北中,高大的中式宫殿建筑圆山饭店像一个长抹不去的文化符号,支撑台湾的商业力量往西看大陆。
台南的农村地区似乎更为本地化,这也是近几年台独势力赖以成长的大本营。从台北沿着高速路向南,开始进入像南投这样的农业大县。两边貌似闽南景象的村落,宁静地布局于稻田中,完全就是罗大佑歌词中描述的那种“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但是,从两个细节可以判断台南农村难以长期成为台独大本营:一个是妈祖崇拜,一个是农业出口。
我们在台中经过一个叫大甲的镇.此地即是福建妈祖金身在台湾受到顶礼膜拜的地方。闽南文化是台湾乡土信仰之根,尤其是渔民和农民。回到经济上来看,台湾中南部的农业比较发达,盛产水果。当地人认为,这些水果的出口向南在泰国、菲律宾这样的地方并没有多少市场,只有向西才能在大陆的腹地中找到大空间。
台湾的农民是私有者,生活比较富裕。一旦成为私有小生产者,又在一个农业产业化运作良好的地区,农民的利益选择和商人一样精明而前瞻。在过去几个月的台湾百里候(县级)选举中,在农民的票决思路里,商业选择是一个重要风向标。在连战大陆行后,台湾农产品上岸的消息使国民党大获全胜。国民党大步跨过浊水溪,向台南挺进,一举收复了绿营盘踞十几年的南部农业县。
笔者在南投县一个叫埔里的小镇吃饭,饭店的主人是当地美食协会的会长,给我们做了好多拿手菜。女主人递上名片笑着说:“我们也准备去大陆发展,到时还得求你们。”
在台湾,蓝营与绿营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撕裂,其在文化上似乎并没有找到合法性证据。在台北诚品书店,中国历史专区里,中国历史与台湾历史在书架里分层摆放,但从内容上看,后者无法跨越前者独立存在。
“如果直航,从北京到台北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对接,从虹桥机场到中正机场只需要40分钟,因此,南京东路上的新门户正在形成”。这是4月下旬台湾《联合报》的一版房地产广告的广告词。这个叫台北摩根的地产项目,在台北的南京路上,其实和大陆并无直接关系,但因为上海同样有一条叫南京路的繁华商业街,数十年来一直在台湾人对大上海的怀旧记忆中,而且眼下又有几十万台湾商业精英在现代化的上海重新打拼,故该广告积极借用西望大陆、大上海的语境来为该项目造势。普遍来看,大陆、长三角,已成了台湾商业大小事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