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最宝贵的人生体验,在这样的时刻,境界比能力更重要
文/牛文文
一个著名企业家,正当事业狂飙猛进之时突然陷入困境,他该如何把握自己和事业?
“做了11年企业,一直是盈利,去年突然亏了,跨国收购后原来预计18个月扭亏也没有实现,面对员工、投资人、同行、政府,感到很是内疚惭愧,自己的情绪甚至一度有点失控。”李东生2006年3月说这话时,情绪已经非常平静。他的新婚夫人魏雪在一旁安静地陪着他,据说在李最感艰难的那段日子,魏雪放下自己的工作从北京赶到惠州陪他共度危局。
李东生并不是孤例。在2006年3月,我们一再碰到曾经突陷危局的知名企业家:
3月,我们的记者在新加坡见到马上面临审判的陈久霖。他的情绪已平静下来,不再怨天尤人,开始认真考虑几年后重回商场的事情;
3月,孙宏斌“复出”顺驰,以一贯的自信向我们的记者讲述了过去一年大顺驰及他本人经过的坎坷;
3月,名震全球的“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来中国在长江商学院讲学,他曾经入狱5年,出狱后依然活跃在投资界。在2个小时的演讲中,这个经历过大成功和大磨难的男人,依然从容练达,充满魅力。
在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史上,著名企业家身陷困境的案例很多,有人从此一蹶不振,也有人走出逆境东山再起,甚至几落几起。企业本来就是专门在不确定中经营风险获取利润的社会组织,驾驭风险是企业家的天职,在每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能找出一个或几个“生死一线间”的危局与逆境来。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战胜逆境,有的却被逆境战胜?
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如果能在他们身上找出某种(某些)共同的“逆境气质”来,那将是企业界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李东生等“逆境企业家”身上,似乎有这样一些共同的东西:
一、不要被自己设定的目标打倒。李东生去年最难过的,是自己宣布的“18个月扭亏”的目标没有达到,而且亏损增大了,愧对外界和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之后,他终于明白,18个月这个自己设定的期限,太过乐观,“跨国并购是场持久战,我今年49岁,如果到59岁时能够带领出一家成功的国际大公司,那也是胜利!”做10年的准备,也许3-5年就能实现,而设定18个月的期限,的确是“自己给自己下套”。孙宏斌前年喊出的“1年超万科”(销售额过100亿)的豪言,也是这样一个“自己下的套”。风物最宜放眼量,身处逆境时要能跳出逆境,转而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来思考自己和企业,“方寸不乱,精神不倒”(李东生语)。
二、不必为反思而反思,甚至过度反思。企业陷入逆境,肯定是企业家的哪个(些)判断或决策出问题了。究竟是在什么地方错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企业家勇于反思,动不动就反思出10大、20大失误来,却“屡思屡败”。反思是为了重起,假使能找到真问题,也许解决好一个就足以翻身。过度反思,沉溺于自责、懊悔,与事无补,反而容易迷失自我,失去自信,让企业失去主心骨。
三、不要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上。陈久霖本来有机会以企业年度亏损的代价“斩仓”,把损失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可他却怕亏损了面子不好看,转而向集团求救,最终丧失了处理危机的主动权,把命运交到了别人的手中。孙宏斌一直把弥补资金缺口的希望押在上市和私募上,错过了调整的最佳时机。在问题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就要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争取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轻易不能把问题“上交”或者寄望于外部力量。
逆境是最宝贵的人生体验,在这样的时刻,境界比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