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对民营银行牌照近乎好高骛远的追求,从衍生品市场来认识和掌握金融工具,是实业家近在眼前且无法回避的现实之需
对于觊觎民营银行牌照的实业家来说,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近日“我国银行业已经饱和,因此将审慎设立新机构”的表态,可谓一支“镇静剂”。从2000年徐滇庆教授组织民营银行试点起,6年来民间实业资本在这一高度垄断领域的突破几乎可以定义为颗粒无收。
成为金融家对于实业家来说确乎具有挥之不去的诱惑力——不论是出于“破垄”的雄心,还是出于“获取现金流”的小算盘,而兴办民营银行则是实业家的这种心理冲动的集中爆发。但其实对于有志于成为民间金融家的实业家们来说,机会或者说挑战就在身边。这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举个汇率的例子,如果说三年前,中国的实业家对于人民币汇率风险可以不闻不问,那么从去年汇改以来,汇率天天在变化,选择金融避险工具就变得非常之重要了。有人估算过,中国的制造企业出口的毛利润率只有5%,人民币如升值5%,理论上讲其利润就将化为乌有。在制造业领域长袖善舞、在全世界所向披靡的中国企业家们难道还能对此安之若素吗?还有一个可能让中国的民间实业家们震动的数字:2003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亿美元,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总额是其10倍以上。目前国内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为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但2003年的成交金额不足90亿美元,仅为当年中国贸易总额的1.06%。说白了,相比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的实业家们在现货交易中的赚的不过是小钱,而且风险极高。这几年,包括石油、铜等在内的全球大宗原材料价格猛涨,国外的金融投机者狂赚其钱,而中国的制造企业只有叨陪末座的份儿。这不能不说是个大悲哀。
这几年,由于陈久霖事件、国储铜事件的发生,应该说,中国制造企业对于看似摸不着边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认识可能远远不够,距离掌握金融衍生品工具避险更是差之甚远。
有人讲,2006年是中国金融衍生品筹备年,据信,中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将在年底前成立,股指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品种将相继推出。虽然对于在国际贸易上吃尽苦头的许多中国实业家们来说,这一刻来得有点晚,但毕竟意味着一个全面练兵的开始。从这里诞生中国的民间金融家,对此我们丝毫不应该感到奇怪。原因很简单,相比对民营银行牌照近乎好高骛远的追求,从衍生品市场来认识和掌握金融工具,是近在眼前且无法回避的现实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