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选到施正荣,今天走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中国企业和政府具备了更多的智慧、更开放的思维
文/牛文文
尚德施正荣为什么能突然崛起?普遍的看法是,这个拥有大把独门专利的海归“入了一个好行业(光伏新能源)”、“抓住了一个好时机(欧洲新能源立法)”。但是,我们发现,他还去对了一个地方,遇上了一个好股东。
第一次见到施正荣,是在央视《对话》录制现场。那天恰好是王选去世后的第二天,上午刚在方正集团听董事长魏新追忆创始人王选老师,思绪还沉浸在“那个时代的自主创新”:在那个年代,一个科学家想用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托起一家公司,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曲折!再看聚光灯照耀下的施正荣,听他平心静气地讲述他短短5年的创业经历,反差实在太过强烈。
坐在我身旁的无锡市谈学明副市长谈到了无锡市对施正荣和尚德的种种支持。听来听去我觉得他不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市长,反而特别像是个风险投资商对待他的一笔重大投资。
那天之后,我们派记者到无锡探访尚德的秘密。我们发现:
一,在尚德的成功中,无锡市政府的确扮演了一个“异类VC”的角色。
一群官员像VC那样到国外认真调查了光伏这个萌芽中的新兴行业以及施本人,然后,像VC那样果断地给了他600万美元的投资。但是,在尚德即将上市前夕,政府资本竟然退出了尚德!这一点实在不像是VC。尽管据说已经获得了至少10多倍的溢价,国有资本大大增值了,但市场化VC决不会满足于这个溢价,决不会在即将上市的前夕退出。
有如此眼光投资的VC很多,有如此胸怀退出的VC罕见。
二,在施正荣的个人成功中,作为投资人的无锡政府扮演了一个“经典VC ”的角色。
作为投资人、大股东,无锡市政府向尚德派出了一个董事长。这容易理解。但当这个为尚德立下汗马功劳的退休官员和总经理施正荣发生矛盾的时候,政府选择了施正荣,“我们就是要让你这样的科学家当老板”。VC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是在选择一个团队,选择一个人。选择了,就放手管理层去干,不派自己的人进去。
科学家施正荣是不是个具有管理能力和市场眼光的企业家?没听到无锡市政府在这个困扰老一代企业家科学家的大问题上“打转转”。
这真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见的政府角色。应该如何评价这样政企关系?
回顾中国企业史,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的著名品牌(20年公司),基本是地方政府大股东+创业型企业家的产物;90年代初期创办的品牌(10年公司),主要是国有大企业多元股东+学者官员型企业家的产物;新世纪大批出现的互联网企业,则大多是海外资本+海归企业家的产物。未来自主创新的年代,自主品牌企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和人力结构?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能否支撑自主创新?政府或国有资本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开放体系下走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企业界面临的新挑战。对照日本、韩国当年在基本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举国合力花10-20年时间打造出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的路子,今天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开放的思维。
无锡模式,也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