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梦”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文/牛文文
我们把一群20岁出头的“商业男孩”推上了杂志封面。老读者知道,这在《中国企业家》创刊20年来还是第一次。20年来,杂志的封面人物,一般都是成熟老练的著名企业家,所以业界也常说我们是“大企业家杂志”。
类似的“破格”,曾经有过一次,不过那批人的年龄大体已在成熟的35岁左右。
2001年3月,也是一个初春,正当创业板呼之欲出之时,在风险投资和券商的共同推动下,很多新兴的中小企业一下子冒了出来。我们决定推出“未来之星”排行,每年选择21位“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那些企业营业规模当时大多在5000万元人民币到5个亿之间,成立时间大多在3-5年左右,成长是快,但很不稳定。选择这样的不知名的企业上封面,读者会不会不接受?万一所选的企业失败率比较高,会不会给杂志品牌带来伤害?
硬着头皮几年坚持下来,“未来之星”已成为《中国企业家》最重要的两个排行榜之一,在企业界、投资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每年的发布会上,都有大牌企业家出席,今日领袖与未来之星切磋交流,柳传志、王石、田溯宁、周伟火昆等著名企业家和我们一起见证过未来之星的出炉。5年下来,105家“未来之星”企业中,已经成长起盛大、携程、中星微、百度、华谊兄弟等一批著名企业,陈天桥、邓中翰、李彦宏等已经成为新一代企业领导者的代表人物。巧的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25个候选人中,5个新兴企业全部来自我们的“未来之星”榜单。
35岁左右,或者说“70年代人”,这批年轻企业家已逐渐走上中国商业的主流舞台,人们熟悉并接受了他们阳光、透明乃至个性张扬的面孔。
但是,生于80年代的这些20多岁的“商业男孩”,会不会被接受呢?
“10岁出头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后迷上互联网,20岁前后独立创业,23、24岁就有所成就,带领上百人团队,拥有千万甚至过亿创业财富”,我们29岁的资深记者程苓峰,在中国庞大的互联网人群中找到了戴志康、李想、邓迪、高燃、张鹤翔、郑立、茅侃侃、赵宁、陈曦这批20岁出头的创业者,并为他们而激动:咱们能不能接受一批80年代人上封面?!“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可能会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崛起”。
文章写出来后,我们约请55岁的王石看看,并请他写个评价。王石很快写来了,他把这批“80后企业家”称作中国企业界的“超级男生”,并把他们与美国的“X一代”、与创业时期的老王自己相比较,“他们的创业故事,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精神和趋势”。他还透露,万科公司内部要求管理人员:请务必走近了解“80后”。
编辑部最终接受了这个“80年代人”的封面,希望我们的读者也能接受他们——毕竟,这是“中国梦”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