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凸现并购时机



获得政府支持的时点差异加大了银行两极化的程度,一些银行获得了先发优势

文/曾怡景  周彬  廖强

来自政府的支持、不断改进的监管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从整体上改善了中国银行业,但与其他国家银行相比,大部分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不过,当中的差距在缩小。

通过将样本(中国50家商业银行)分为3组(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信用状况正在改善,不过依然处于偏弱水平。

此外,即便在每组内部,各银行的财务状况、业务状况、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大不相同。一些上市银行和正在进行改革的银行在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引入财务约束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大部分银行仍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

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并购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标准普尔相信该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那些二、三线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尤其如此。

事实上,那些财务状况较弱、缺乏业务特色或不具备明显优势与较大型的金融机构竞争之小型银行,将有被实力更强的对手吞并之虞。中央及地方政府也会鼓励较小或较弱的银行整合,以增加它们存活的机会。而位于主要城市,市场地位较稳固的小型金融机构,则可能得到外资的垂青,并藉此引进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与大型的金融机构竞争。获得政府支持的时点差异加大了银行两极化的程度,一些银行获得了先发优势。

由于经济增长强劲,银行业在2005年的财务状况应有所改善。不过,那些已经完成改革和获得政府注资的银行必须要能够把短期的丰硕盈利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业绩表现。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国际上的许多案例表明,不少问题银行获得救助之后,才短短几年时间又再次陷入困境。中国已经改革的银行要想证明自己,接下来的5年至关重要。较小的银行,尤其是那些以单个城市为限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银行,需要确立一些特色业务,以便能够跟大银行开展竞争。不过,道德风险、透明度不足以及缺乏市场约束等因素将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无法得到迅速改善,令优胜劣汰的步伐放慢。

三类银行业务状况差距大

中国的银行在业务状况方面的差距极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中已建立了卓著的信誉,使它们容易取得低成本的融资,包括较低的营销开支和其他支出(按客户计),从而使其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型银行还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并同时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

大型银行的较低融资成本、稳固客户基础和覆盖面广泛的分支网络,使得它们在发展消费贷款和收费服务产品方面也处于有利的位置。

 中国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凸现并购时机

规模小一些的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以灵活性作为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条件。它们一般历史不良资产包袱较小,这些银行主要通过积极发展企业银行业务与大型银行竞争。不过,随着国内债券市场不断发展,中期内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可能会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特征是业务基础较弱,资产质量低和客户基础有限。这类银行很可能会面对来自更大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它们的前景将取决于能否成功开发出服务于地方中小型企业的可行业务模式。并购活动在城市商业银行层面已经展开,随着来自大型银行的竞争加剧,整合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大型银行占市场半壁江山

大型银行按整个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计占超过50%的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竞争力使这类银行在产品、定价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较小型的银行享有绝对的优势。

国内银行的多元化程度不一。就地域分布而言,大型银行受惠于早已建立的全国性网络以及改制前作为政策性银行所带来的有利形势。业务的多元化方面,银行间的分别不大,都是商业贷款的发展远超过零售贷款,但一些较大银行已经在致力于业务多元化。相比于国外的同类银行,中国大部分银行的收入来源较多地依赖利息,非利息收入的比例较低。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现有的广大客户基础上,通过促销其它产品或收费服务来拓展收入来源。

公司治理水平差异显著

在中国50大商业银行中,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差异很大。少数上市银行和正在进行改革的银行在完善公司结构、提高内部控制、引入财务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进步。但大多数银行仍然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

多数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度要大于城市商业银行。在有评级的主要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在改善财务状况、推行全面改革方面要落后于其他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有所落后,不过程度较轻。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仍不尽如人意。虽然省级分行行长的权力今非昔比,不再像以前那样缺少约束,但在银行中的既得利益者仍对改变现况存有强烈的反弹,并影响了改革进程。

城市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进一步分散,但许多地方政府仍持有一定的股权。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或许还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干预,公司治理改革的步伐因此受到影响。虽然一些陷入困境的城市商业银行从当地政府获得了支持,比如税收减免,但也有银行不得不向政府支持的项目提供贷款。

对股东和其他关联方贷款也是某些城市商业银行令人关心的一个问题。尽管有些关联贷款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但缺乏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也需要关注。中央政府目前正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化解该领域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不过改革还有待深化,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仍将落后于主要银行。

另一个影响建立高水平公司治理机制的因素是道德风险。虽然拯救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是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前提,但如果政府不能清楚的界定自身作为所有者、监管者及最终贷款人的角色,道德风险也可能会有增无减。

财务状况良莠不齐

* 盈利水平——大银行最好,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差

按照国际标准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本次调查所涉及34家银行的平均资产净利润率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0.40%和0.36%。这些数字还没反映贷款损失拨备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银行提取拨备的会计方法各不相同,这些利润数字和利润率只是方向性的指标。不过尽管如此,银行的盈利能力毫无疑问正在提高。受不良贷款和沉重的税负压力影响,银行目前的税后利润仍然较低,但许多银行的拨备前净利润占平均资产的比率都在提高。

分组看,大型银行表现最好。加权后平均资产利润率从2003年的0.01%升至2004年的0.43%(这得益于中国建设银行的优良业绩,该行2004年资产利润率为1.30%)。预计当2006年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公布改革后的第一个全年度报告时,大型银行的平均表现会有进一步提升。

表现最差的是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其2004年加权后平均资产利润率为负的0.26%。此类银行的表现主要是受到中国光大银行巨额亏损的拖累。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差距预期在2007年会缩小,因为3家境况不佳的非上市股份制银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应即将完成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而为数不少的城市商业银行可能需要继续等待国家或地方政府进一步的援助。

2004年,中国银行业平均净利息收入与资产之比仅为2.4%,而各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息收入。2003年该比率甚至更低,只有2.16%。低息差反映出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庞大,资产收益水平低,根据风险定价的能力有限。尽管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取消,但整个行业的利息收入与资产比率在近期不大可能有显著提高。目前银行体系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对贷款利率造成了压力。此外,由于银行越来越重视法定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产的管理,所以至少在近期,各银行很可能将更多的资产用于对资本消耗更低的投资,如国债或政府机构发行的证券,这类投资的收益水平通常比贷款低。

2004年,大型银行的平均利润率为2.15%,其中中国建设银行最高(2.69%),中国农业银行最低(1.47%)。其他的银行机构均表现得更为出色,只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例外。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同样为2.15%,主要原因是其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要低于平均水平。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资本金不足限制了贷款增长。在这类银行中,有3家未能满足8%的最低法定资本充足率要求。

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7.2%, 反映出许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赖。由于对概念的定义不同,可能部分银行公布的数字与标准普尔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国内一些银行将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看作投资收益,而归入到非利息收入中。

2004年,中国银行业整体的营业费用率为47%,较令人满意。大型银行尽管分支机构规模庞大,但表现更好,达到了45%。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最低,营业费用率达到57.9%,反映出这类银行营业收入薄弱,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营业网点和较高的经营成本。

* 资产质量——大银行最差,国内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好

各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差很大,不过近年来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情况普遍有所改善。

银行自身披露的不良资产率从1%到30%不等,最差的情况发生在大银行身上。其资产质量差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贷款。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量的关注类贷款尤其值得注意。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实力变得良莠不齐。2004年底,已经改革的大型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13.3%,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占8.1%。

大型银行的资产质量与政府解决不良资产的支持力度成正比。其不良资产率从27%到4%不等。不良资产余额较高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非常低,在2004年底低至2%(见图二)。

国内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最好,不良资产与贷款的加权平均比率低于4%,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加权平均值)则高于72%,远远好于那些更大的银行。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平均占到贷款总额的约6%,比2002年的10%有所下降。它们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不高,大约为30%。

其他主要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尽相同,不良资产率总体仍然相当高,从3%到20%不等,平均在8%左右。这类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也很低,大约为25%。

* 资本实力弱

按照国际标准看,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总体而言依然较弱。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差,内生资本积累能力低,加上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不过,4家大型银行已经通过政府注资、出售不良资产、首次公开募股或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强了资本实力。这些措施直接提升了银行的资本金水平,未来通过改善银行经营还可以间接增强银行资本实力。2004年,本次调查涉及的34家银行调整后普通股权益与调整后资产的平均比率约为3.6%,比2003年的3.4%略有上升。

与国际上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不仅资本实力相对薄弱,而且不良贷款规模更大。所涉及的34家银行2004年底的不良资产净值约是其股东权益的2.03倍(加权平均值)(见图三)。

2005年对中国工商银行大规模不良资产的处置应当已经使该比率大大低于2倍,甚至可能接近于1倍。当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得到解决后,不良资产规模将降至一个更加可控的水平(见表一)。

* 流动性充足

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为60%,存贷比为70%。城市商业银行同期的贷款与资产之比为54%,存贷比为62%,均低于大银行的水平。

* 实力分布图和同业统计数字

表2所示的实力分布图显示了本报告所涉及的34家银行的经营面和财务状况。同业统计数字反映了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由银行的个体实力及与同侪相对水平而决定。经营状况的评价因素包括市场地位和多样化,而财务状况的评价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实力和资产质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029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两极分化的现状 中国贫富两极分化原因

两极分化的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不但普通老百姓都看到了,连官方媒体都做了相当充分的报道。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指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什么是“高度不平等”?就衡量总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

中国两极分化 消费者市场的两极分化趋势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迈克尔8226;希尔弗斯坦与美国著名财经作者约翰8226;巴特曼于2004年-2005年合著了一本书,名叫《顾客要买什么》。书中从消费品市场规模和状况的变迁,以及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转变,得出这样的一个结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中国上市公司认为海外抄底时机已到

 金融海啸百年不遇,日本又开始“收购美国”,中国上市公司有何动静?  宁夏中银绒业(000982)2008年11月19日公告,与英国道森国际公司就收购其下属邓肯纱厂事宜签署框架性协议。邓肯纱厂是世界顶级的羊绒纱线生产商,截止2007年底总资产175

中国两极分化 童鞋市场两极分化 国产品牌寻求突破

      进口品牌占据市场高端,国产品牌多数被划归为中低档,目前,我国国内童鞋产业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有着先进经营理念和强大品牌效应的进口童鞋吸引了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目光;另一方面,由于品质、设计等方面的欠缺,国

声明:《中国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凸现并购时机》为网友尼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