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垄断与自闭来使自己回避竞争的做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英特尔换标了,柯达也换标了。表面上都宣称是为了配合新的使命和战略,似乎它们仍然掌握着选择的主动权,而实际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它们一直采取的通过垄断与自闭来使自己远离竞争的做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先说英特尔。通过组建并全力捍卫强大的WINTEL联盟,以及对摩尔定律(芯片速度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的严格遵从,它使自己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与“Intel inside”的口号一道,在PC的世界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就像它的同盟军微软一样)。它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在市场上攫取的高额利润,不断扩大产能,依照工艺改进和技术研发的学习曲线惯性前进,在一个消费者对PC速度需求弹性还很大的时期,成为PC领域的超级霸主。
然而,现在的情况呢?PC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开始超过用户的一般需求,而价格也随着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到几乎普通人就可以购买的程度;后来者比如AMD等在工艺和技术上的追赶也使得自己离消费者的需求满足越来越近;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深化应用使得每个家庭中的每个电器都变得更加智能和网络化……这一切直接的结果就是半导体产业越来越分化,从IBM专门用于游戏娱乐等方面的高速芯片,到TI用于手机和其他消费电子上的芯片,到三星公司用于数码相机上的闪存芯片,等等。这使得任何厂商企图独占市场的野心变得越来越渺茫。
看看英特尔在市场上的捉襟见肘就明白了!在传统的PC芯片领域,AMD的压力越来越大,HP等一大批巨头已经不堪忍受它的独断,而将部分蛋糕分给了AMD。戴尔也不时用采用AMD来对它施压。而其他芯片巨头的版图也越来越大,比如2006年计划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的半导体企业(除了和它一样以5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并列第一的三星外)就有14家之多,它们都在各自的特殊领域享有优势。实际上,在2005年,三星的投资额甚至已经超过了它。
而为严重的是,PC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空间将快达到极限,如果继续把自己自闭于那个深深的“e”里面,等到醒来,将永远推不开通向世界的窗户:它必须使自己变得更加友善,更加开放,让自己成为更多细分市场的参与者和创新者。这一点似乎从新标识略显友善的外表中显现出来。但它能否真正走出过去给自己编制的囚笼,还要看它是不是真心想走出来。
柯达的情况也差不多。作为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初创者和领导厂商,它似乎拼命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张其冲印网络,来编制一台高效运转的提钱机,并幻想自己可以让这台机器像永动机一样运转下去。所以,即便它自己是全球首部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即便它早在1995年就提出要“把数码成像带进新市场”,但真正率先实现向数码转型的,却是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等,甚至当这些企业在全速转型时,柯达仍然忙着扩张其冲印网络,收购传统胶卷乐凯。它的固执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惩罚,在2005年第三季度,它的亏损高达10亿美元,创下公司百年历史之最。
真正从极度自闭中完全走出来了的,目前看来,还只有IBM一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它同现在的英特尔、柯达、微软一样,已经在自我封闭的大型机世界呆了几十年,过着养尊处优的快乐生活。结果是1993年郭士纳上台的那一年,它的亏损高达80亿美元。但这个新的掌门人给它带来了开放的思想,并且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的IBM已经成为一家完全开放的公司,它不但花费十几亿美元支持与微软唱对台戏的Linux,还成立专门的机构把自己的专利向一些机构共享,通过与索尼、东芝合作使自己在芯片领域重新崛起,还使自己的中间件融合所有的系统。难怪微软CEO鲍尔默也惊呼它的最大竞争对手已经是IBM!而Google正在成为另外一个封闭者微软最致命的挑战者,一旦Google真的能够开发出完全基于网络的操作系统和PC,而它又依然没有走出来,那将是它的末日!
那些张开双臂的企业,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而自闭者,则自绝于潮流,自绝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