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 并购2006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在2001年启动了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和中国十大并购人物的评选,至今已经是第七年了。回头看看,颇有感慨。

其一,当年并购乃旁门左道之技,并购人物也为无事生非之徒,拉了单子,也无人正眼相看,不过是小圈子游戏而已。不经意中,这两年里,并购突然进入主流市场,并购人物也声望日盛。

其二,当年并购只论规模和传媒影响力,国有企业和海外巨头统统名列前茅,几乎没有异议。今天却考究并购技巧、市场竞争能力,定要在鱼龙混杂之中,厘清真伪。直弄得各路学者、业界操手和监管人士都在年末关注提名,竞相毛遂自荐,或者臧丕人物,诸多网络中人也投票参与。此等热闹局面真是令业界由衷高兴。

其三,所谓排行发榜多为娱乐,少为科学。譬如年夜饭或春节晚会,隔时便忘得干干净净了。并购事件和并购人物则不然,其痕迹其志向往往持之经年,不断激励当事人或者旁观者戚戚不休地反思和评判。可以改变历史,更可以改变人情。2005年一次晚宴席间,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到,你们评的并购人物有什么证书没有。刘主席当年以成功重组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当选第二届中国并购人物。不消说,奖杯补上,各自皆大欢喜。

其四,莫道当下英雄辈出,名流泉涌,但多为通用型人物。譬如优秀企业家,可称为中国商人,可称为经济人物,可称为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可称为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公民等等,皆取决于时代价值观,真正与时俱进。惟独并购人物,则颇有技术含量,且呼应个人风格。所以2006年并购年会上,万科的郁亮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均专程飞机到会。中国移动的王建宙和中信证券的王东明虽是深居简出之辈,也高调出场,不吝言辞。可见,万般皆下品,惟有并购高!

《中国企业家》与全球并购研究中心联袂合作,将十大并购隆重推向中国企业界大舞台,已有多年的预热功夫。今年首次张榜发排,应当会让企业家们欲念横生,端的英雄气概,虽蹉跎前行,当不负此跌宕坎坷豁然洞开的境界。谁人语,数风流人物,且看明日。

十大并购人物

(本榜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峰(海南航空集团董事长)

2006年6月,海南航空集团成功收购香港港联航空45%的股权。在一系列收购后,陈峰将旗下多家航空公司重新整合成“大新华航空”的宏图初步形成。

陈同海(中石化集团董事长)

2006年,在陈同海带领下,中石化以24亿美元竞购成功两个区块的安哥拉海上油田,又与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联手以近35亿美元竞得一家英国石油公司。在大举进军海外的同时,中石化还以33亿收购东方石化,以143亿现金拟要约收购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全面启动了对旗下A股子公司的整合。

郭树清(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

2006年,在郭树清领导下建行成功实施了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以97.1亿港元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麦伯良(中集集团总裁)

2006年7月,中集集团并购荷兰博格遭遇“欧盟对华反垄断第一案”,12月,中集审时度势再次出手,设立合资公司,以4800万欧元间接控股收购剥离了标准罐业务的荷兰博格。此次收购也将中集集团继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罐式储运设备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营运布局更上层楼。

任正非(华为集团总裁)

2006年,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集团以17亿元人民币收购港湾网络,结束长达数年的“父子之战”,成为本年度的新闻事件。11月,华为又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华为3Com”合资公司中49%的股权给3Com公司。

沈国军(中国银泰投资公司董事长)

2006年,沈国军所掌控的“银泰系”在二级市场发起激烈并购争夺战,频频举牌G武商和百大集团,一度成为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名义第一大股东。两宗股权竞购战成为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市场亮点。

沈文荣(沙钢集团董事长)

沈文荣率领江苏沙钢集团以约20亿元人民币收购省内另一家民营钢铁企业淮钢集团60%左右的股权。这也是2006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之间最大的一起并购。

施正荣(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6年8月,无锡尚德电力收购日本MSK公司是目前为止最大一次收购日本企业的案例。在该宗收购案中无锡尚德以现金和股票交易方式,分两步全资收购日本MSK公司,整个交易将耗资1.6亿

3亿美元。借此无锡尚德将产品打入日本电池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苏显泽

(苏泊尔集团董事长)

2006年8月,苏显泽领导下的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苏泊尔和法国的SEB集团签订协议,可能出让苏泊尔61%的股份。本次并购受到多家同行业企业的联合抵制,成为被列入反垄断审查听证程序的首宗案例。

向文波(三一重工执行总裁)

2006年推动三一重工与凯雷竞购徐工机械的重要参与者。从6月开始,身为徐工并购案出局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在其博客上,接连发表二十几篇文章,从收购价格、徐工的行业地位,乃至凯雷收购徐工交易的合法与否等,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热切关注。

十大并购事件        

(本榜单按时间排序)

英博收购雪津啤酒

事件:2006年1月23日,英博啤酒集团宣布:将通过一系列安排,收购福建省最大啤酒企业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总额达58.86亿元。预计在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后,全部收购将于2007年底完成。

影响:此次交易完成后英博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商之一,并形成了一个从华东到华南完整的市场版图。英博对雪津的并购标志着,啤酒市场将逐步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又一轮的品牌整合也将渐次展开。

中国铝业并购8家铝企

事件:自2006年1月开始,中国铝业斥资约20亿元,连续收购和参股河南中迈、抚顺铝业、焦作万方、遵义铝业、华宇铝电、华西铝业、华鹭铝业、连城铝业等8家铝业企业。此外,中铝还出资5.4亿元对包括上海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在内的铜业企业进行并购。

影响:中铝一系列并购紧紧围绕其“一体化和大有色战略”目标展开。意在进一步加强主业形成完整铝业生产链同时向铝业之外的有色金属行业进行大规模扩张。随着下一步整合的成功,其企业整体竞争力将随之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盛竞购双汇

事件:2006年4月28日,由高盛集团与鼎晖中国成长基金以20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此外,2006年,高盛投资团还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以18亿元人民币分别入股福耀玻璃、美的电器等上市公司。

影响:双汇股权对外转让,消息一出,旋即招来AIG、JP摩根等众多国际机构前来洽商。尽管交易价格可能低于预期,但双汇股权争夺恰是海外资本强烈看好中国内地消费领域的典型缩影。

宝钢收购邯钢

事件:2006年6月1日,宝钢发布举牌公告,宣布宝钢集团及旗下2家子公司持有G邯钢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为5.0002%,由此引发邯钢集团启动反收购。2006年,宝钢还收购了八一钢铁及国内8家钢铁企业部分股份。

影响:宝钢举牌邯钢意在通过并购整合产业,意在加强两大集团的关联性,还是出于财务理财上的考虑,这为2006年中国并购市场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猜想。

国美并购永乐

事件:2006年7月25日,国美宣布以52.68亿港元以“股票+现金”的形式并购永乐。其中,国美电器将以0.3247股自身股票置换1股永乐电器股票,国美电器还将为每1股永乐电器股票支付0.1736港元现金。永乐预计于2007年初在香港联交所退市,退市后永乐将成为国美电器的全资子公司。

影响:通过并购,分列中国家电零售业第1和第3的国美和永乐组建了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阵营,再一次改写了中国家电连锁业的“产业地图”。家电连锁市场已然形成由几家巨头企业来支配市场发展的局面。

广发证券借壳上市

事件:2006年9月,延边公路以全部资产为对价,回购吉林敖东所持股份并注销。同时,延边公路通过用新增股份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广发证券,吸收合并完成后,延边公路更名为广发证券。

影响:经过综合治理之后,中国券商急于借助资本市场扩充净资本,做大做强。而受到财务指标限制,绝大多数券商几乎不可能通过首发上市。因此借壳成为惟一选择。广发证券借壳成功,刺激了中国券商的借壳上市热情,掀起长江证券、光大证券、国金证券等国内券商借壳上市浪潮。

华润集团重组华源

事件:2006年3月至11月之间,华润对华源集团完成实质性重组。根据重组方案,华源集团9.136%股权划转给华润,华润及其它19家股东将华源集团100%股权转让给金夏投资,金夏投资再将华源集团全部股权转让给华源资产。转让完成后,华润透过其控股子公司华源资产实际掌控华源集团100%的股份。

影响:重组之后,华润将承接华源集团在国内上市的8家上市公司。加上此前控制华润锦华、万科、S吉生化和东阿阿胶,“华润系”上市公司数目达到了历史之最的12个。另外,依照资产整合计划,华润将一跃成为纺织和医药两个行业的领导者。

中国蓝星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安迪苏集团

事件:2006年10月26日,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宣布100%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这项收购包括罗地亚公司有机硅业务的专利技术、生产装置、销售渠道等。在此前的1月,蓝星集团还以4亿欧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

影响:本次并购之后,蓝星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的境外投资企业,其有机硅单体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2万吨,跻身为世界第三。

电讯盈科股权转让

事件:2006年6月,李泽楷有意出售电盈,受到电盈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强烈反对,最终电盈拒绝了新桥和麦格理的收购意向。之后香港梁伯韬宣布组成财团以92亿港元接盘李泽楷持有的22.7%电盈股份,11月30日,由于小股东投票反对,该股权转让再次夭折。

影响:之后,电盈股权转让暂时告一段落,由此却引发了控股危机和对控股地位的争夺。11月13日网通集团为避免控股权旁落,与西班牙电信公司组成了合资公司,双方将所持电盈共28%股份注入合资公司以形成控股电盈的局面。小股东投票反对之后李泽楷连番进行了股份的增持,截至12月13日止,其持股电盈比例上升至27%。

花旗、中国人寿等联合竞购广发行

 企业并购 并购2006

事件:2006年11月16日,花旗集团等国内外投资者团队出资240多亿元人民币,成功认购重组后的广东发展银行约85.6%股份。投资者团队计划中的持股安排为:花旗集团20%、中国人寿20%、国家电网20%、中信信托12.8488%(后改为20%)、普华投资8%(后退出,并将股份转让给中信信托等)、IBM信贷4.74%。其中属于外资身份的花旗与IBM合共持股量为24.7%。

影响:本次交易,对广发行来说将借此脱胎换骨,改善不良资产和提高公司管治水平。对花旗来说尽管未能取得控制性权益,但能参与日常营运管理,也是外资收购内地银行的一大突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0113.html

更多阅读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流程之方案制定

上一次,我们介绍了企业并购流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尽职调查。基于目标公司的实际情况,接下来需要制定出一套关于融资、支付手段、财税、法律等方面的详细方案,为之后双方的谈判、签约做好铺垫。一、 并购模式选择基本思路:以企业的

医药流通企业排名 医药流通企业并购的“驱动力”

案例:H医药公司曾是一家优质的商业公司,是某省内医药终端覆盖面最广、服务能力最强的企业,特别是对基层和新农合医疗机构、零售终端的配送网络,覆盖了全省数十个县市、千余家中小型医院、乡镇卫生院、药品连锁机构和社区门诊。但随着新

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伪并购”的形成与防范

     日前,汤姆森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破纪录的431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一季度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8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同期67亿美元的4倍多。  “中国买家来了!”一时间,华尔

企业并购的动机 战略环境分析视角下谈论企业并购动机

     一、一般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政府的引导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为实现目标,制定了政策来促使企业发生并购行为。例如:政府为了实现三年减困的目标,规定让一些盈利

声明:《企业并购 并购2006》为网友淡紫珊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