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德隆20多亿的资金融通就没有今天的汇源,而德隆崩盘之际汇源的绝地自救不知让朱新礼出了多少冷汗
正月初五,汇源果汁成功在港上市,获938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超过2000亿港币,可谓风光无限。汇源在《招股章程》里提到,2001年6月将核心资产注入与新疆屯河的合营公司,占有49%权益并负责营运及管理。2003年10月,新疆屯河将所持合营公司51%权益转让给湖北威陵。这是汇源不想提又不得不提的往事,因为没有这段姻缘就不会有今天的汇源。
2001年6月,汇源与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600737.SH)合资成立“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新公司注册资本为8.33亿元,新疆屯河出资5.1亿、以20%的溢价获得51%股权。汇源注入几家生产性子公司的部分股权和1.58亿元现金。合营公司随即以1.28亿元向汇源集团购得“汇源及汇源图形”商标及某子公司15%股权。实质上,汇源没有向新公司注入一分钱现金。
朱新礼摸准德隆欲借汇源粉饰旗下上市公司业绩的心态,打出了两张王牌:一是不让德隆插手合营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二是牢牢把持销售渠道,合营公司的产品只能通过汇源销售,货款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占用,上市公司还得分担不菲的营销费用。傍上当年中国最强的资本玩家且占尽了主动权的汇源,开始了高速的发展。
汇源从德隆取得资金支持有两个途径:一是新疆屯河直接扶持仍在汇源掌控中的合营公司。靠着5.1亿元的现金注入和数亿贷款担保,合营公司在上海、成都、九江、莱芜和齐齐哈尔等地的现代化生产基地陆续建成,“重庆三峡果业” 和“汇源莫哈夫”(与以色列莫哈夫公司合营)也在那时开始筹建;二是通过关联交易,由汇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从新疆屯河获益。综合2001、2002年报信息,汇源集团以商标、股权转让,产品代销占款等形式获得约10个亿的资金融通!新疆屯河还曾因与汇源的关联交易未及时、准确披露而被证监会公开谴责。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汇源通过德隆获得二十多个亿的资金支持,在全国建设(或收购)了26个大型果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完成“大汇源”的全国产业布局,主要生产线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一个区域性公司发展为全国果汁行业龙头。朱新礼也承认,汇源耗资20亿元的一期、二期投资是在与德隆合作的两年间完成的。
2003年,德隆资金链开始告急,年初新疆屯河收回与汇源注册合营公司时支付的8500万元溢价款,并停止通过汇源集团的网络销售产品。紧接着德隆系成员纷纷“甩卖”资产套现。各种迹象说明德隆已大难临头,嗅觉灵敏的朱新礼不得不开始绝地自救。那时合营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了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更何况“汇源”这响当当的品牌为新疆屯河增色不少,德隆方面当然舍不得放弃这块优质资产。但一则当初布局就输给朱新礼,处处陷于被动;二则德隆自顾不暇,汇源继续扩张的资金需求成为不可承受之重。2003年5月,新疆屯河公告以5.3亿代价将“汇源食品饮料”51%股权转让给朱新礼幕后控制的“湖北威陵集团”。摆脱与德隆的股权关系之后,汇源又勒紧腰带解开了与新疆屯河的资金往来纠葛。在德隆崩盘之际与之脱钩才有了汇源今天的辉煌,朱新礼的果决救了他自己。
通过德隆领略到资本的神奇和凶险之后,朱新礼积极地与各路投资人接触,从“两乐”到统一、达能,从摩根到瑞银;同时却又谨小慎微,以至与德隆分手四年后才重归资本市场,且装入上市公司的11家附属公司仅是集团的三分之一。汇源资产证券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不知朱新礼还会为我们演绎怎样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