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最后的结论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将既不是纽约,也不是伦敦,而是北京”,但北京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李俊辰
走在伦敦街头,伦敦金融城在通勤期间仍承载着快乎常人的上班一族。中午时分,还是选择中餐。伦敦中餐,粤式为主,汤不可少。在海外待了数年,发现西方媒体其实也喜欢“煲汤”——将同一话题不段重复。就拿年初麦肯锡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和最近一期《纽约》杂志封面“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来说,又将伦敦和纽约谁执全球金融中心之牛耳的辩论展示在世人面前。
《纽约》指出,如果巴黎是19世纪之都,纽约是20世纪全球最佳都市,那么伦敦就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其实早在2005年,《新闻周刊》就刊登了长篇调查报告《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说,伦敦的成功已将其它欧洲城市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了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伦敦市长李文斯通说,每一个城市总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是巴黎,20世纪50、60年代是纽约,而现在(指21世纪),则是伦敦的“金色时代”。这与《纽约》的开篇语如何之相似?
该报道与之前的言论是否雷同,我们暂且不论。麦肯锡的报告是否“危言耸听”——受纽约市政府委托,今年1月底,麦肯锡提交调查报告称,“未来10年内,纽约如果在世界金融业新一轮整合中应对失策,将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输给伦敦,甚至香港、东京、迪拜,其全球金融业龙头地位可能不保。”——也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不过,如此密集地评价伦敦和纽约的优劣,可以看出,美国人担心了。
伦敦的优势
初到伦敦的人会惊讶于伦敦在规章制度方面的巧妙和高明。你可知道?欧洲中央银行的所在地位于法兰克福,但其幕后英雄却是伦敦。德意志银行的总部设在德国,但是其主要决策者在伦敦。笔者观察,伦敦的优势在许多方面已经一览无遗了。
《纽约》说,“伦敦与纽约有特殊的关系,两者不断在金融、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较劲,企图争取第一名,目前看来,伦敦逐渐取得领先地位。”伦敦不断蓬勃发展,新一波的摩天大楼正积极进行规划与兴建。相对之下,使用多年的纽约曼哈顿宾州车站至今未整修,“9·11”后被夷为平地的世贸大楼旧址……
与其它现代大都市不同,高楼在伦敦并不常见。伦敦金融城有几栋摩天大楼,其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小黄瓜”的42号大楼——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英国知名建筑师佛斯特设计)。伦敦市政厅是一座未来派的圆形玻璃建筑物,伦敦人戏称其“小酸黄瓜”。到2015年,伦敦将有二十个摩天大楼,天际线的景观也将因此而改变。位于伦敦东区的金丝雀码头,已经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公司的总部或欧洲分部所在地,昔日的破港口摇身一变成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几年后,高达300米、将成为欧洲最高建筑物的玻璃金字塔将伫立在伦敦桥边;耗资百亿英镑、横跨伦敦东西的一条新铁路干线也将通车。而在破落的伦敦东区、配合2012年奥运会的庞大改建开发也已经启动。伦敦还将耗资100亿英镑对交通网络彻底检修,并且建设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
最近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亲自到伦敦考查,感受到伦敦逐步进逼的压力。他警告华尔街,伦敦西堤区金融中心创造更多的金融就业机会,竞争力所带来的威胁值得注意……《纽约》比喻称:“简单地说,纽约就是身着开襟羊毛衫的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而伦敦就像是盛装装扮的丽莉·艾伦(英国歌坛新秀)。”
麦肯锡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称,纽约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被其它主要西方国家反超。接受调查的人士绝大多数都认为,美国的司法环境既称不上公平公正,又难保可预见性。严厉繁琐的监管制度、过于庞杂的法律体系以及应接不暇的集体诉讼,吓走不少海外客户。2006年IPO规模最大的三家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俄罗斯石油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美国。报告归咎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法制环境和监管机制上,纽约也逊伦敦几分。伦敦证券市场只有一个监管机构,监管制度简明清晰,而美国就有超过十个联邦、州政府等监管机构,政出多门,让业界无所适从。
对此,《纽约》指出,伦敦的金融商品设计已超越纽约,债券交易及证券化商品也开始赶上纽约,伦敦的动能令纽约望尘莫及。
追逐梦想的地方
伦敦是欧洲大城市中惟一一个人口实际处于增长之中的城市(超过700万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街上或地铁里,随处可以听到孟加拉国、葡萄牙、土耳其、越南等外国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托尼·特拉弗斯教授说:“在欧洲,伦敦是惟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在世界金融之都中,伦敦的国际化色彩最浓。可以说,伦敦的成功归结为伦敦对“外来人”的热情和欢迎。JP摩根的雇员中,有大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他们平时在金融城活跃,周末乘坐欧洲之星火车回家度假。许多人对伦敦的年轻化和充满活力感到自豪。金融城八千多名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仅31岁。有许多杰出的年轻人来自中国,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前来伦敦进修、学习和工作,为中国的未来的金融发展之路探索。
《纽约》对比伦敦和纽约,发现2004年5月东欧十国加入欧盟后,每个月平均有1600名波兰、立陶宛等东欧民众进入伦敦,这个移民大量拥入的速度彷佛1900及1910年代的纽约,但美国现在紧缩对外国人的签证核发,对外国移民的吸收力逐渐被伦敦赶上。伦敦市长李文斯通说:“事实上,移民是一种生活方式。犹太人、爱尔兰人、亚洲人、加勒比海人、东欧人等,每一次新的移民浪潮都进一步加强了伦敦的全球化大都市的地位。”
在伦敦,你可以和全球的银行家、经纪人、经销商、律师、会计交流。金融城的人经常旅行,他们有许多选择:每天170余次航班,飞往230余个国家。每年有超过九千万的国际旅客从伦敦的五个机场起程。伦敦和纽约之间的国际航线是全球最繁忙的。伦敦适合24小时的全天候交易:日出时,与东京的同事并肩工作;日落时,和纽约、洛杉矶的同事相互交流;需要与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会谈吗?安排起来也很便捷,到金丝雀码头就解决了。
经历了“七七爆炸”之后,伦敦的繁荣和发展还会持续下去吗?英格兰的一句俗话说得好:“如果不能令你死亡,就只能令你更加强大。”
《纽约》结尾说,“21世纪的世界之都将既不是纽约,也不是伦敦,而是北京。”2007年3月,英国Z/Yen调查公司所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GFCI)》显示,香港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而上海和北京则排名第24和36位。甚至比起香港,北京和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