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次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十年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4月5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东亚经济半年报》。这份长达76页的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在1997年中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后,财力远比十年前雄厚,贫困人口减少,在全球的作用空前增大。但是,随着成功而来的是新一轮的挑战,各国必须设法避开“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东亚地区经济的火车头,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地区增长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也正面临着经济失衡的巨大挑战。此外,东亚企业始终把不确定性列为他们经营上最大的制约因素。我们摘译了报告中与中国相关的主要部分,以及对东亚地区经济全局的分析,以飨读者。 

中国面临经济失衡挑战 

20年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累积下来的社会压力与失衡。如果这些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环境压力表现得最为突出。但近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前景仍然乐观。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与全球经济仍然向好预示着中国出口可能仅会出现小幅放慢 

经济失衡突出 

中国的经济增速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放慢,第三、四季的速度由上半年的11%分别下降至10.6%和10.4%。2006年全年经济增速成为10.7%,连续第四年超过10%。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自4月份以来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降温投资过热。而投资和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过去几个月来的工业生产、出口及货币数据总体上却显示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然很快。与其他亚洲国家相似,中国的股市波动也大大加剧,在1月底2月初和2月底均出现过暴跌,但随即反弹。 

名义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从去年上半年的约31%下降至第三季的22%和第四季的19%。投资增长的放慢原因包括,政府采取调控措施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并放宽了资本外流的渠道。去年全年,中国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了25%,是连续第四年出现25%-30%的增速。投资约占2006年GDP的42%,而2002年时仅为36%。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包括一系列旨在对冲流动性、放慢信贷与货币增长的货币政策。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源于国际收支的快速上升,令政府担忧货币增长过快会使投资过热重新抬头,并导致房地产与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投机“泡沫”。这方面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增加发行票据以吸收流动性,提高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央行发行的票据总值达到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600亿元,即31%。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时间第三次升息,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分别至2.8%和6.4%。2月,央行还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至10%,是过去一年中的第五次调升。但这些措施成效甚微,今年1-2月银行贷款总额仍由上年同期13%-14%上升至17%-18%。而M1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同期由12%-13%上升到20%-21%。近期央行升息主要是出于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忧,但也表明政府担忧信贷和货币供应持续快速增长可能引发新一轮固定投资过热。2007年初的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快速,1-2月达到23%。反映实体经济的工业生产数据1-2月增长至18.5%,而去年第四季为14%-15%。 

近期,在食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上升的带动下,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加入WTO以来,中国粮食价格一直与国际价格相近。国际粮价在2006年底快速上扬,而中国近期的粮价涨幅低于国际价格,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向市场投放了储备粮。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增长仍然温和,仅为约1%。 

2006年下半年出口对GDP的净贡献率继续上升,部分地弥补了投资增速放缓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出口增长在去年全年里都在持续上升,名义美元增长率由2005年第四季的约22%提高到2006年第四季的29%。出口强势部分源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大投资力度产生的新产能,同时也是生产率持续提高所致。而进口的增速却在放慢,由去年第一季的25%同比增速放慢至第四季的15.5%,到今年1-2月时回升至略高于20%的水平。进口增长放慢部分是由于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降温投资,同时,国内产能提高及技术水平上升也使更多厂商可以用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进一步完善其在国内的供应链。 

出口增速远高于进口增速,使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去年上半年的不到2个百分点提高到下半年的3.3个百分点。中国贸易顺差2006年全年达到1775亿美元,2007年2月之前的一年中达到2049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4年则分别为1020亿美元和320亿美元。 经常项目顺差去年预计由2005年的1610亿美元增长至2300亿美元,GDP占比达到令人惊叹的8.7%。 

贸易与经常项目顺差双双大幅增长是政府担忧的近期宏观经济失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前所述,中国政府希望为过热的投资降温,以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减少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消耗的资源。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也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但对此的政策选择却陷入两难,因为投资增长放慢也可能使进口下降,从而加剧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性,除非国内消费可以弥补,或者国内其他领域的进口需求出现快速上升。巨额顺差进一步导致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上升,使政府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面临许多难题。 

当前的经济形势再度表明中国需要继续努力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启动国内需求与消费,实现经济增长红利更公平的分配,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对教育与卫生保健的公共投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3月份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在这些领域做出了一些显著的进步。目前的形势也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走强有助于提高内需,并为更加独立与弹性的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股市动荡重现 

2月27日,中国沪深股市大幅跳水9%,影响波及全球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中国股市的那次暴跌并非出现什么特别的经济或其他利空消息,只是市场传言政府可能采取措施降温股市。从2005年底至2007年2月,中国股市暴涨了接近150%。暴跌过后一周,中国股市却继续攀升,在3月底时已经收复失地,比“2·27”暴跌时的低点高出了5%。“2·27”暴跌也波及到了其他东亚市场,在随后的几天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的股市下跌了7%-13%,印尼、韩国和泰国下跌了1%-4%。这些市场在3月份随中国股市回升,但直到月底时才恢复到暴跌前的水平。与中国的情形相似,这些市场在过去一年中股市也出现大幅上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股市从2005年底开始上扬了30%-50%。而全球多数经济体的股市自2006年年中以来也都表现不错。因此,那波始于中国的全球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获利了结。 

但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看,其他背景因素也可能是近期市场波动性加大的缘故,并将在未来继续困扰市场。以美国为例,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警示美国经济可能进入衰退,这使投资者备感担忧。日本开始实施紧缩政策也提示投资者,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开始趋紧,负利率与流动性宽松的时代行将结束。3月份原油价格的波动也比之前的6个月要剧烈得多。总体来看,市场的风险正在加大,未来金融市场仍会处于更加动荡的格局。这样的波动性或许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使投资者更加谨慎地实施长线投资。 

近期经济看好 

中国过去20年的快速增长以前所未有的幅度与速度极大地减少了贫困,提高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累积下来的社会压力与失衡。如果这些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势必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环境压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现在,全球3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据了20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广泛使用煤炭及汽车数量激增。 环境严重恶化、酸雨及水源污染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从供应面看,工业的增长速度与GDP占比远高于服务业,这导致了污染与高能耗。在需求面,投资(及储蓄)远比消费要高,增速也更快,这导致了资本应用效率低下,特定行业重复建设严重,并进一步可能形成银行坏账。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主导型的经济模式所致)使全国总体上的收入差距快速扩大。 

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面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挑战。这在去年3月发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都得到了体现。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重心将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将更加依赖国内需求,收入分配将更加公平,致力实现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些措施也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短期内主要的宏观经济挑战——贸易顺差增速过快的问题。 

从以工业为重心转向以服务业为重心,在需求面上,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消费,这些措施将可以解决许多目前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这将使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中的能源、原材料与资源的消耗下降,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中国的经济增长所需求的资本也会减少,使中国可以在低储蓄率下实现增长。而且,这也意味着劳力密集型的增长模式,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城市就业是消化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减少相对贫困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最后,这种模式也会消弥产能过剩及经常项目顺差的压力。 

世界银行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季报帮助经济重归平衡的政策选择,而其中许多项政策中国政府已经在酝酿出台。可以帮助促进消费、降低储蓄及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将公共财政支出由投资转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加快金融业的开放与改革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以及建立国有企业分红制度并提高企业管治水平,以消除过度投资的不良倾向等。 

帮助调整经济重心由(贸易类的)制造业向(非贸易类的)服务业转型的基于价格与税收的措施包括,允许汇率更具弹性,短期内这将使人民币升值并提高非贸易类行业利润率;调整制造业的投入成本——包括土地、能源、水、公用设施、自然资源与环境——以更好地反应资源的稀缺性及社会取向。对于能源,过去数十年中,中国曾数度成功地通过提价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工业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及物价政策应进行修改,以鼓励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还设定了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的目标。 

近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前景仍然乐观。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受到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负面影响,包括税收制度与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而且类似的调控措施可能还会继续出台。但是,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与全球经济仍然向好预示着中国出口可能仅会出现小幅放慢。2007年年初中国的出口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国内,投资的主要驱动力犹存,今年投资料难出现明显放慢。而促进消费仍较艰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总体而言,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不变,仍为9.6%。外部失衡短期内难以消降,而通货膨胀率也不会大幅上扬。中国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应会使2008年的经济增长仍略有放慢。 

 十年一次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十年

中国内部的宏观经济挑战仍在可控范围内,但外部失衡的压力在上升。因此,政府在进行国内经济调控时应选择那些亦有利于缓解外部失衡的措施。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加大对医疗和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并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这些政策将会减少投资促进消费,因此也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同时,要实现可持续地制约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率,中国必须实施结构性的政策调整,方能根治这些弊端。 

在3月份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的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陈述了调整经济增长失衡的数项政策。经济增长失衡旨在使经济增长的能源及自然资源消耗降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启动国内需求与消费。全国人大会议上讨论的调整政策包括,企业收入所得税合并、物权法以及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农业及农村地区的投资等。 

1月份举行的全国金融会议制定了金融业改革的总体方针。会上主要讨论的改革涉及农村金融、外汇管理和政策性银行。关于农村金融,会议决定降低准入门槛,以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准备加快对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从长远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改制也将有助于发展农村金融。在外汇管理上,会议决定寻求更多途径来积极管理中国的外汇储备。 

东亚经济前景与挑战 

2006年整个地区的强劲增长成就以中国为首,目前占东亚新兴经济体GDP的一半以上。同时,柬埔寨、老挝、蒙古和越南等低收入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也充满活力,以8%-10%的速度扩张 

2006 年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速提高至8.1%。这是过去10 年来最强劲的经济扩张速度,也是19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个十分合适的十周年纪念。东亚地区在应对和战胜危机恢复稳步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其地区产值比危机前翻了一番,中国崛起跻身全球经济大国之列,贫困率降低一半,外汇储备积累超过2 万亿美元。但是,东亚地区在庆祝复苏的同时,新的挑战也在出现,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 

增长 

 2006 年整个地区的强劲增长成就以中国为首,中国目前占东亚新兴经济体GDP 的一半以上,增长率高达10.7%,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柬埔寨、老挝、蒙古和越南等低收入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也充满活力,以8%-10%的速度扩张。在越南,出口、消费和投资全面强劲增长,加之在今年1 月入世前外国直接投资猛增。东亚地区的大型中等收入经济体也在继续以4%-6%的中等且健康的速度扩张。但去年下半年以来,东亚经济活动部分放缓的趋势变得较为明显,第四季度同比增速放缓至7.6%。在中国,这主要反映在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后随之而来的投资支出放缓。但在其他地方,放缓趋势主要反映在出口增速降低,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美国出现的经济下滑和出口增长放缓也是预测2007 年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长率将放缓至7.3%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增速趋缓是未来前景中的一个重要风险,但日本和欧洲的持续增长,加之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的零配件和原材料进口持续增长(尽管近期趋势显示随着中国深化其出口商品的国内供应链,中国进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应能提供一些平衡。另一个不确定的领域是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东亚经济体国内需求将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出口放缓形成的疲软中反弹。 

新兴亚洲市场持续吸引了强劲的外商直接投资,2006年约达到950亿美元,与2005年时的980亿美元持平。同期中国的数据分别是670亿与680亿美元。主要东南亚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显示,韩国与中国台湾自2004年起外资流入快速上升,2005年达到约300亿美元,2006年有所下滑。印尼和菲律宾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尤其迅猛,从2004至2006年增长了三倍以上,而泰国增长了近一倍。 

贫困 

东亚每天收入两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在2006 年减少至5.52 亿(占东亚人口的29%)。回顾过去, 5 年来的经济复苏和扩张可能是东亚历史上最有成效的减贫因素。2001 年以来,每天收入两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28 亿人,减贫幅度甚至超过了1991-1996 年的长期经济繁荣时期。过去的减贫成就一部分在后来1997-1998 年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影响。如果东亚在减少宏观经济和金融脆弱性方面的政策改革努力取得成功,同时保持高速增长,就有望实现巨大的持续减贫成果。中国最近宣布计划在全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或低保制度。印尼宣布将通过一个建立在现有社区发展规划成功基础上的国家社区赋权计划,增强减贫的投入力度。这些规划着眼于通过参与式计划,提供社区分类赠款,用于生产性资产如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建设,从而改善地方治理和服务提供。 

危机十年后 

在欢庆复苏之际,新的挑战正在出现,东亚各经济体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 

1997-1998 年使东亚遭受重创的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后,该地区财力远比过去雄厚,贫困人口减少,在全球发挥的作用空前扩大。以中国的持续强劲增长为主导,东亚新兴经济体目前的总产值超过5 万亿美元,比危机前翻了一番。按照人均计算,实际收入提高了75%。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从50%降低至目前的29%。当越南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标准为年人均收入900 美元左右)时,可望在2010 年前后,东亚人将有十分之九生活在中等收入经济体。 

但是,东亚地区在欢庆复苏之际,新的挑战正在出现,如果不妥善应对,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颠覆增长。各经济体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奋力向更高的收入水平攀登。“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帮助各国从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战略,并不能继续带领他们成为高收入国家。历史表明,虽然许多经济体都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状况,而且往往速度相当快,但很少有国家能够通过,因为攀向高收入国家所需的政策和体制改革更加复杂化,在技术上、政治上和社会上更加具有挑战性。面对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所需的改革十年后,东亚正面对着至少同样复杂的改革挑战。该地区的其他经济体,譬如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已逃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事实表明,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并非轻而易举。我们研究了三个关键性的挑战:面对危机10 年后的东亚,能够帮助应对的一些政策视角。 

虽然东亚在危机后阶段2002-2006 年呈现出和危机前同样强劲的人均收入增长,但这掩盖了两个明显的事实。在中国,近9%的人均收入增长略快于危机前。但在其他许多东亚中等(以及高)收入经济体中,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危机前约两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缓慢或出现反复。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整体份额也处于压力之下,但已经适应了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快速崛起。中国的崛起对全世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收益,同时也对其他东亚经济体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压力(尤其是过去5 年)。但是中国也为其他东亚经济体提供了一个零配件和其他原材料的高速增长的市场。其结果是产生新的分工,出现了泛亚生产网络,以中国为中心进行产品的最终集成对外出口。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调查发现,东亚企业把不确定性列为他们经营上最大的制约因素。考虑到他们经历的严峻的竞争挑战和结构调整,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致力于强化投资环境是为了营造一种环境,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找到高效率投资和全球性竞争优势领域的关键。 

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的火车头,但与中国总体进口的情形相似,中国从东亚其他新兴市场的进口增速2006年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20.5%降低至18%,在2006年中也是由第一季的24%下降至约13%。目前,对中国(包括香港地区)的出口占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强。如果中国进口今年仍持续放慢,依赖于中国市场的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多数都高度依赖出口,且对美国的出口也可能由于美国经济放缓而出现下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9897.html

更多阅读

美国最近两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金融危机的历史,对于银行股投资者来说,是格外重要的,所以今天我就阐述一下美国历史上最近的两次金融危机,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危机,可谓是众说纷纭,因为这次危机导致了拉美陷入

陈国强:服装企业一次“转型危机”

  ——访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   记者:您认为今年的经济环境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陈国强:去年年初,特别是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对服装产业的影响使我和不少企业家一样,担心经济环境继续恶

墨比尔斯:全球将现新一波金融危机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新兴市场教父”墨比尔斯说,要是各国不能有效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振兴经济支出产生的额外全球流动性,全球将出现新一波金融危机。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墨比尔斯是坦伯顿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长,管理25

荣智健:两次金融危机中走向逆转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望着荣氏家族第三代翘楚荣智健离去的背影,人们更想知道的是:在过去的100年里,荣氏家族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至改革开放的所有历史性变局,并在每一种格局下都显示出高超的生存智慧,而这一次,为

声明:《十年一次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十年》为网友盲得盲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