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金悲剧的背后,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4月18日,安徽省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效金“涉嫌违纪”接受纪检部门调查。作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地方企业(古井集团)的灵魂人物,王把这家籍籍无名的企业,由小到大,最后做成一家拥有数十亿资产的集团公司。
在这紧张刺激甚至夹杂着一些令人不快因素的成长过程之中,王的个人,也由一个政府的低级官员,转变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但是,与其他一拨下海经商,或大胜崛起或被无情淘汰的同行不一样,王并不仅仅安于成为一个出现在企业家高峰论坛或者是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人。58岁,身为安徽经济欠佳的亳州市市委常委的王效金一直身在商场、心在官场,为争取当上常务副市长,一直在运作很多事情。可以想象,在21世纪的企业领导者分心于与公司经营主业无关但是又极为考验智慧和手段的复杂事务,带来的必然是负面效果。
更加熟悉的情节还在后面。古井贡的企业改制问题一再成为这家公司和王效金吸引媒体关注的主题词。王效金早在2002年就开始寻求古井集团的改制之路,他试图采取的是“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的办法。他计划让出60%的国有股对外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余下40%作为职工持股。在该方案中,古井集团准备以管理层与员工量化的工资节余基金、亳州市政府用于国有身份置换的股权、个人出资现金、直接股权奖励和期权奖励的股权等,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持股公司。不过事件进展首先就引起了内部职工的很大意见。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随后开始关注古井集团的改制问题。2004年9月,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于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随后,古井集团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关部门否决,亳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团改制事宜。
领导人寻求官职以及谋求企业改制(姑且不讨论其动机),这样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常常带来很多非正面的因素。实际上,古井贡近年来在王治理下也显得步履蹒跚,净利润从1997年最高的1.9亿元年年下滑。其后上亿元的国债投资损失,再加上随之被曝光的涉及一亿多元的“偷税”风波,古井贡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已经节节下降。2005年,古井贡直接变成了*ST古井,古井贡股价也创下了1.61元的低点。
而现在,当王效金在古井贡的未来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古井贡即将面临的是转售与一个和安徽以及古井贡毫无渊源关系的外资公司——其控股股东古井集团100%国有产权转让评标已结束,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
其实,古井贡出售的背景,是古井集团多年来所进行的战略调整。古井集团旗下的酒店及旅游业如今已初具规模,此番王效金去职,代之的临时董事长,即是古井酒店集团董事长曹杰。因此,王效金悲剧的背后,也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曾几何时,王曾被誉为“中国酒界第一人”,他在1989年以低价产品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酒革命”。在最辉煌的时候,古井集团所交利税曾超过亳州市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直到今天,同业仍然肯定,他对酒的生产技术很有研究,在酒的生产和推广方面很有一套。
另外,王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50岁后,他引入很多在当地罕见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他曾推出“批评与改造”的整风运动,试图在古井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他在企业组织机构、人事用工、薪酬、考核、营销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他还邀请当时白酒界颇具争议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希望用空降兵的形式来改造古井集团的营销体系。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见效。
或者,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王效金悲剧的演化线路:一个地方企业家,有着良好的专业水平,一度具有灵活的生产和营销水平,但是面对新的竞争,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后天又偏重于对官职的眷恋,夹杂着对于企业所有权的私心,最后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营遭遇多重复合压力而走入低谷。
同时,接近退休之年的王效金,也遭遇到了“涉嫌违纪”的最后一击。
王效金式的悲剧会是最后一个吗?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