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界提出了日本制造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和“七大秘诀”,其中“知识产权”正是一个重要武器
5月初,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2006年《仿造被害调查报告书》,称日本企业产品在中国的被仿造件数占到其年度总数的32.6%。在接受调查的3100家申请专利和商标注册数位居前列的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称它们遭受了来自中国的知识产权侵害。而在这之前的4月9日,美国政府向世贸组织提出了针对中国的两项贸易起诉,分别指责中国打击盗版不利和限制美国电影、音乐、图书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既是今年以来美国第三次向美国政府第三次在贸易领域向中国施压,也是WTO历史上第一次一国向另一国同时提起两项诉讼。
日本在这一问题上对美国的跟随政策可以视为中国即将甚至已经面临着一场国际性知识产权“围剿战”的信号。对此,素有中国“铁娘子”之称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此前召开的“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表示了强烈不满,并称中国对此的态度是“积极应诉,奉陪到底”。
事实上,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扩张本国经济影响力、制约他国发展一直是美国等经济国家惯用的手段。此次美国对华发起诉讼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之间不断升高的贸易顺差,而这一幕也曾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美日之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贸易顺差年均达到600亿美元,日美之间的专利纠纷接踵而来。三年前,日经BP社社长吉村久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感叹,40年前日本攻击了美国的珍珠港,40年后日本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遭到了美国公司“珍珠港”式地攻击。
反观今天的日本已经从被攻击的目标变为手持利器的攻击者,而且是在中日贸易连续数年出现高达200多亿美元逆差的情况下先发制人。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提出了日本制造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和“七大秘诀”,其中“知识产权”正是其中的一项。中国政府和相关法律机构在不断加强本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目前国际通行的《专利合作条约》带有某种霸权味道,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起点和各自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不同,它更容易使发达国家从专利垄断中获取暴利。
不过,对外而言,我们可以强调潜伏于各种侵权诉讼背后的是西方强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欺凌,但对内而言,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是,中国制造长期把低质、廉价作为生存手段,不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内涵的深层次问题。在本次诉讼中,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即一些跨国公司作为一些产品、技术的标准制定者,把专利嵌入各种国际标准中,让中国企业在遵循、使用标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发生了侵权行为。对此,中国企业单方面谴责跨国企业专利披露不充分显得苍白无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则是要从单纯地做“世界工厂”、“全球制造基地”升级为行业规则与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二十多年前,日本在努力支付赔偿金、与美国企业和解的同时,加强了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争取尽快拥有优秀的知识财产,增强谈判实力。不仅如此,日本政府于2002年成立了以小泉首相为最高领导的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组,并在内阁设立了“知识产权战略保护部”,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不断升级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由此可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只有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实力,不断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升级,才能成为屹立不倒的强者。因此,面对新一轮的国际知识产权“围剿”,中国企业界也许需要反思:我们是否可以变这场战役为实现中国制造战略性升级的契机,而不是或漠然视之,或被动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