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达能-娃哈哈”风波的评论中,那些令我们尊敬的国际大牌媒体更应该关注“为什么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丧失了基本商业伦理?”
亚洲市场是达能的现在和未来,而中国在达能业绩占了10%左右。正如《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故事《爱恨达能》(编者注:2007年第7期)所写,达能是一家以参股发展中国家本土同类企业为战略的跨国企业。多年来,这个战略给它带来了丰厚回报。但是,达能被贪婪和自大蒙住了眼睛,2007年以来的所有迹象表明,这家手腕高明的欧洲公司,走进了险境。
在娃哈哈风波之后,法国和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的调子,是“在新兴市场寻找合作伙伴风险太大”。今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确出现了“独资化”的趋势,而且基本完成了独资化。在合资十几二十年之后,在逐步了解了本土市场和本土经营环境之后,在中国商业环境逐步国际化之后,跨国产业资本感觉不再需要“本土合作伙伴”。主流的跨国企业,如美国宝洁、GE,韩国的三星,在中国已经独资化。达能这样的延续“合资战略”的大公司,的确在减少。但是,在2007年之前,达能在中国的战略证明是成功的:它参股、控股了中国所有领先的食品饮料企业,每家合作企业都给它带来丰厚回报,而它自己的独资企业,以及它全资控制的乐百氏,业绩都不怎么样。也就是说,达能在新兴市场不是没有“自己单干”过,但是它的独资经营全部失败了。假如一家心态与战略正确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坚持它低调、分享、尊重本土伙伴、不参与管理的既定战略,并且不断入股新冒出来的企业,比如蒙牛,获得稳定而可观的投资回报。但是,问题是,达能被贪婪和自大迷上了眼睛,它按捺不住想要“翻底牌”,想要控股、控制合资企业,想要把本土品牌换成达能自己的品牌。
于是,一切美好都成往事。
合作伙伴和政府提高了警惕。以前达能在参股多家同业企业过程中的种种不合法、不光明、不道德行为,开始逐渐暴露在世人面前,不排除中央政府按照反垄断法和外资投资规定重新审核过去的合资协议的可能。达能旗下的其他本土企业会提高合作门槛和反控制难度,甚至要求达能退出。
其实,即便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上,那些令我们尊敬的国际大牌媒体更应该关注“为什么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丧失了基本商业伦理?”在西方国家,达能不可能同时参股一个行业的多家领先企业;不可能利用企业家法律意识的不发达签实际上违法的“阴阳合同”;不可能以霸权心态在全球起诉它的合作伙伴。但是,在中国,达能全干了,而且干得理直气壮。
(闻文)
附:
西方视角看“达能-娃哈哈”
在中国合资高风险的视角主宰了西方主流商业媒体对“达能-娃哈哈事件”的评论
《娃哈哈:哈哈!中国的合资企业》
基于对WTO的承诺,中国作为成员之一已经遵守相关规定,变得更加开放。但是它对于外国投资者的渴求已经得到满足了。劳动力和土地可利用率低,国内资本充裕,中国本土市场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具吸引力和敏感的,它已更加民族主义和自给自足。因此它为国外合作伙伴提供通道的兴趣越来越少。
——《经济学家》杂志2007年4月21日
《合资之险》
尽管许多观察家把达能和娃哈哈之争视为关于中国对于外资相关法律承诺的检验,它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恐怕还是上了一堂如何不要合资的课。事实上,向合资企业投资的外国公司或者试图建立合资公司的都要被迫重新考虑他们的商业策略。
达能的诉讼费用,规模尚未公开——很有可能巨大——应该使那些潜在的合资者重新考虑关于与中国公司合资的想法。中国仍然是富有吸引力的、做生意的地方,特别是你自己做的时候。单独做也有风险,不过至少如果自己的赌注落空的话,就没有什么人可抱怨了。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2007年6月25日
《达能的战斗体现了合伙的风险》
这个案例对于达能进入新兴市场的侵略性战略是重要一击,与当地公司以合资形式进行合作为像达能这样的外来者提供了更快渗透当地市场的途径,相对建立一个“有机”的生意,这种方式也便宜得多。与娃哈哈合资,达能去年的瓶装水市场份额达到23%,也是这个国家产量最大的饮料制造商,打败了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竞争者。
世界范围内,消费品公司传统上倾向通过实施相对比较慢、更为昂贵的单独路线来控制其商业战略。当宝洁公司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时,它也实施了合资战略,但是政策松动之后宝洁公司增强股权,2004年它购买了所有的合作伙伴。
根据中国方面数字,去年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独资规模达到674.7亿美元,而合资规模为143.8亿美元。一些曾经考虑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获得中国立足点的知名品牌公司,包括星巴克,已经买回了他们的一些合资伙半。比如,联合利华,旗下品牌包括Dove香皂、立顿茶、Ben&Jerry’s 冰激凌,一度在中国有14个不同的合资企业,从2000年开始逐步买回。几年前,它完全控制了其中国所有的运营。
——《华尔街日报》(欧洲版)2007年6月15日
《达能的风险在中国混战中扩大》
分析师说,娃哈哈之争对于外国公司是一个提醒。“这是一个警戒性的事件。”Harris & Moure的上海律师Steve Dickinson说。“这并不是一个你不能在中国做生意的信号。但是如果你来中国(做生意),让中国人在没有任何监督下工作的话,他们就会做这样的事情。
——《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