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东亚在地区一体化和地区合作方面,围绕着贸易自由化、早期贸易协议里“纠缠不清,乱成一团”的复杂条款、对外国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以及新的地区金融安排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激烈争论。经济学家对上述许多问题的争论贡献很少,换句话说,他们从东亚的成功中所学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他们所教授的东西。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如何取得经济成功的“万灵药方”——宏观经济的稳定、储蓄、开放和教育——似乎无法再为政策讨论提供真知灼见。
因此,有必要简单了解这些现代经济理论,这其中包括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包括什么?)、新增长理论(什么使得富裕国家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甚至常常超过贫困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新经济地理理论(增长出现在哪里?)等等。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通过放松规模稳定收益假设并强调规模经济,就能够用更符合现实的方法来解释复杂的市场。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规模上升后,生产成本将会下降的一种趋势。图2简单总结了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地理学等新理论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在东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是产品市场。产量的增加(行业层面的规模经济)会带来效率收益。大生产商能够降低宣传、营销和产品开发等单位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由此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公司层面的规模经济)。当公司相邻集聚时,它们不仅能够创造出专业化水平更高的中间产品市场,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积聚效应)。
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东亚地区发挥着作用。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南方小城东莞。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年均25%的增长率,经济总量是1980年的144倍,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通过采取良好的公共政策避免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初是要解释为什么贸易更多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而不是发生在收入水平和要素禀赋差异很大的国家之间。这一现象在东亚地区越来越明显,因为该地区的大部分贸易都发生在中等收入国家之间。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产品专业化日益发展的过程中,规模经济作为一个附加因素决定着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经济学家认为贸易越来越不仅依赖于要素禀赋差异(传统比较优势),而且越来越依赖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现代竞争优势)。
新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贸易与新技术和产品多样化紧密相关的观点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修正,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贸易主要反映了要素禀赋的差异。这一新理论对行业内部之间的贸易做出了解释,因为在同一行业内部也存在细微的产品差异,但是这些产品是在不同国家里制造的,因此,它们就会进行贸易。新国际贸易理论还解释了中间产品贸易,其原因在于中间产品越来越多于最终产品,而产品的日益多样化恰恰出现在中间产品生产阶段。
由于规模经济效应,贸易导致潜在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贸易机会鼓励了生产的专业化。同时,专业化生产者会进行更多的创新,创新又会推动贸易的进一步扩张。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洞见之一就是贸易涉及新产品或者多样化产品的交易。如果制造新产品的能力依赖于现有的产品多样化程度,那么就会出现技术扩散,从而推动贸易和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首先认识到,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很少涉及到企业家。企业家创造新的思想、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为此,企业家应该获得回报。
新增长理论通过引入了企业家获得部分经济回报这一变量来解释在真实的经济世界里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理论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60%的出口增长是来源于新产品,而不在于更大规模地生产同一商品?新增长理论首先将用于创新的资源数量与新思想的产出联系起来,然后再研究新思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的模型强调了这些关键联系的不同侧面。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创新需要努力,思想对于各类产品和要素的影响不同,同时又能够被许多人运用。即使在生产产品时思想不能免费使用,但可以免费且广泛地使用已有思想去创造新的观念。在任何情况下,社会所积累的知识可以无限增长。与之相反,仅仅依赖于人力和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则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公司对所在地的选择。在地理模型中,公司倾向于将生产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就可以获得公司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同时,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公司会尽量靠近客户和供应商。当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市场就会将其他公司吸引到同一个集中地,形成“积聚效应”或者是地理结合带优势。积聚使新公司更容易进入,竞争更加激烈。但是,积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所谓的“灰尘、犯罪和时间浪费”。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历史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如果已经拥有大量的制造行业,这意味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潜在进入机会,供应商更愿意落户到这个国家,这样,初始优势就会不断加强。
这是最初解释东亚地区产地迁移的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后来被形象地比喻为雁阵模式。根据这一模型,一个领先的经济体(日本)开发了新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但它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成熟产业会转移到相对落后的经济地区,而领先经济体则集中发展更为高级和复杂的产业。这一模型曾被用来解释东亚四小龙(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发展。
雁阵模式的缺陷之一是它集中强调了产业之间的产地转移和相互贸易,而没有解释产业内部的贸易活动。同时,这一模型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产业(如服装和纺织业)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的速度很快,而其他产业(如汽车产业)却相对较慢。这种劳动成本决定论意味着一个经济体会很自然地沿着事先确定的同一轨迹发展,但这只能产生赶超,而不是取代,因此,其中的政策含义非常有限。
与此相比,新经济地理学带有更少的决定论色彩。这类模型的特点之一是多重均衡,即初试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和运气在公司选择落户于哪个城市和国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现有的经济规模没有被充分利用,那么公司所落户的地区将一直拥有竞争优势,并且会让工人获得更高的工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政策制定者如此关心国家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