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做追随者,而非领先者。比如,“尾灯战略”曾被很多企业家所推崇——在雾中驾驶时跟着前面车辆的尾灯灯光,它往哪开我也往哪开。然而,随着竞争环境的恶化、全球化挑战、消费者日趋理性,这种“追随者”策略正遭遇巨大的挑战,一个后果是,中国企业更关注价格竞争而非产品的差异化。而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咨询经理邱琪铮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则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不是中国企业想做追随者,而是没有能力做领先者。”
《中国企业家》:我们杂志曾做过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家素质的调查,与印度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的本土创新能力要弱很多。在你看来,中国企业家在创新上的最大挑战和障碍是什么?
丘琪铮: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很多企业对产品创新没有正式和规范的方法,中国企业市场增长非常快,以前做事情不需要很规范,但产品创新如果要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的流程和管理方式要非常正式,我们很多中国企业没有这样做。
《中国企业家》:IBM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中国CEO将自己定位为追随者,这是不是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缺乏的原因?
丘琪铮:我认为不是中国的企业想做追随者,而是没有能力做领先者,我们现在的产品还是比较低端,企业在利润很低的时候,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做创新。但是,也不是说这是天大的难题,应该以现有的产品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慢慢从比较基本的方面改进,延伸到更好、更新的产品上。
《中国企业家》:产品创新有两种驱动力,一个是市场驱动型,比如海尔曾研发一种洗土豆的机器。另一种是技术驱动型,比如从MP3升级到MP4。这两种不同的力量是否有一些矛盾,如何平衡?
丘琪铮:创新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内因是由内而外的动作,外因是由外而内的动作,这些都是产品创新要考虑的。企业做技术研究的时候,要考虑在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怎么样把优势转化为产品,进而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做市场规划的时候,要看市场上有什么样的需求、针对什么样的人群。有时候,市场驱动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因素,我们的技术不一定很先进,但是设计的东西很好用,满足了特殊人群的要求,这也是好的创新。
《中国企业家》:有不少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上是很强的,但是,他们的一个致命问题是缺乏持续性的产品创新。中国企业家为何不擅长持续性的创新?
丘琪铮:你的观点很对,中国人不缺乏新的想法,就是不能耐心长久地做一个事情。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比如海尔、华为等,他们已经体会到产品创新是用公司的机制培养起来的,不是靠一个人搞发明就可以的。另外,很多人认为制造业更需要产品创新,事实上,有些服务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地产公司,他们想多了解怎样管理产品创新,他们尝试把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