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挑灯看剑》专栏的第二本结集。为了集中研究医改,那个专栏已经停了。结集出书被我拖了一些时日,其中一个原因是想不出中意的书名。
想到过《这山望着那山高》。似乎可取,因为观察到的中国经济正在升级——登山是也。中国生产率的进步相当快,是许多人热切希望的“产业升级”表现不俗的证明。去年的文集(《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我用不少篇幅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项条件:低廉的要素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制度成本,以及中国人在开放环境中学习提升人力资本。今年的势头是要素成本升得急,制度成本似乎也升,但人力素质升得更快。没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追求,说升级不过是空中楼阁吧?
但是编辑不认可。太一般了,摆在书架上令逛书店的——还不是读者哩——不知所云。这就是走市场路线的麻烦:人人为别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既然为别人,顾及他人感受就要摆到优先的位置来。问题是读者、特别是潜在的读者对书名的感受究竟是怎样的。
在文章的篇目中打主意,选中的是《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不是我选的,是太太梁红。她多少年是我文字的第一读者,这两年忙得没有时间,请她选书名也是个补救。是好书名,当文章题目发表时,网上的转载率就很高。不可能不抓眼球,因为是中国与欧美贸易摩擦的谈判中冒出来的名言——8亿件衬衫才换一架飞机——中国代表薄熙来的哀兵必胜之策,果然功夫了得。
不料舆论上却掀起一股“反思”浪潮:为什么中国人要满足于低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最激进的意见,我看到的分别是一个旅日华人和一个旅美华人写的,根本就反对中国为世界打工。有意思,他两个自己在海外工作——打工是也——却义正词严地反对国人通过产生产品参加国际贸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算什么道理嘛?忙写下几篇文字,为数千万刚卷入全球化的昔日中国农民的生产和交易活动做一点阐释。中国人多,造衬衫并不妨碍造飞机,而所以造不出大飞机,也不是因为造了衬衫。反过来,还不能造飞机的时候,废此朝食,连衬衫也不让造,对谁有好处呢?
人算不如天算,负责封面设计的美编提意见,说衬衫飞机几个字写出来不好看。不相信,自己写,写很多次,确实不好看——也许中国书法形成传统的时候,既没有衬衫,也没有飞机的。只好再次作罢,一拖又几个月过去了。
进入了八月,再拖下去不成样子。突然想起前年结集的《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本名《世事胜棋局》。张五常教授和香港花千树出版社的总编不满意,直到想出新名才算过关。于今回顾,也是不错的书名,既与急速增长、急速变化的经济相合,也与思想潮流的变化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