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是危言耸听还是盛世危言?人们对此反应过度还是它暗合了当下的某个主题?
一本书的命运,有时并不仅仅是一本书。就近的历史里,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福山《历史的终结》、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是预言也是警示;曾在国内掀起阅读高潮的《中国可以说不》、《超限战》、《威胁中国的隐藏战争》也被不同立场与经验的人看出不同的品相来。
这不,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和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在股市繁荣和流动性过剩的今天,在中国崛起震撼世界和中国争论金融开放的背景下,2007年又有了《货币战争》一书。作者宋鸿兵先以博客连载在网上流传,今年5月正式出版后震动朝野,成为2007年最畅销的财经通俗读物,加印11次,销量达50多万册。该书有很多政府和商界读者,据说还受高层领导重视,被推荐为中央党校的培训教材。
《货币战争》从金融战的视角审视历史,得出了诸多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结论: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世界首富,美联储是私有银行,美国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世界大战、总统受刺、中东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都是国际金融资本的阴谋策划……但与此同时,该书也被质疑是“常识以下的产物”,“细节真实,逻辑正确,但前提错误”,“敢情连阴谋论都是抄的”。此事连王朔都惊动了。他讥道,“这些事串在一起,很符合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
有人认为《货币战争》是演义、“达芬奇密码”,有人把它当理财投资指南(去买黄金),它让一些主流学者尴尬、一些野心家鼓噪其间,国外方面则看到了新的民族主义情绪。《货币战争》本身掀起了一场“战争”。
《货币战争》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盛世危言?它是空穴来风吗?人们对此反应过度还是它迎合了当下的某种调子(比如有官员提出外汇储备应该减持美国国债)?它反映了某种焦虑感吗?它是“妖魔化欧美”和新的“中国说不”吗?它发人深省还是会产生误导?作者及其写作团队有何目的?接下来的欧元篇、日元篇、中国对策篇还会畅销吗?《货币战争》对金融世界作了诊断,也开出了药方,但它能对症下药吗?进而能影响决策吗?
凡此种种,《中国企业家》进行了集中采访和揭秘(*部分内容为受访人在论坛或本人博客、文章里的观点)。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
我通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相当好,向人们阐述了金融的力量。这一点也是我多次撰文论述过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少部分握有资本与权力的人控制的。
联合金银首席经济学家张卫星
我经常介绍《货币战争》给别人看,它解密了美元、人民币所处的危机,并且讲到了一个大的时代——这一大的时代已经变了,不再是高枪、飞机、大炮,而现在就是货币的竞争……最被忽略的投资方式就是黄金,未来黄金的价值至少要涨2-3倍,世界级大型通货膨胀已经到来,而黄金是真正的硬通货。
作家乔良(著有《超限战》)
只要大家看看《货币战争》、《里根政府怎样搞垮前苏联》、《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和《日本金融战败》这四本书,就会知道,美国在维护美元霸权的方面做了多少事情,而所有这一切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货币战争》让我有震动,过去猜测的事情得到了一些印证。这书来得恰到好处,不管本身是否严肃,至少敲了警钟。不能认为国外这种论调屡见不鲜就毫无价值,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已经在西方很多年……也不能一概认为《货币战争》是阴谋论,金融家大鳄们、证券业操盘手谁不是阴谋家,只不过是大巫和小巫。否认阴谋论的人要么愚蠢,要么想遮掩什么。正确和荒谬、阴谋和规律是并行的,但西方金融家是不是那么统一、目标明确,是本能在做还是精心策划,永远不可能知道。但“货币战争”这个词准确无误,全世界一直在发生。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正在迈入货币战争的门槛。
但《货币战争》不能当作未来中国经济的指南,能否回到金本位,也不是中国能决定的,实力在说话。中国也不会根据这本书来制定政策,但应该引起思考和警惕;中国也不至于就警觉到闭关锁国,要了解别人的规则,积极参与到规则中去,打规则战,货币战争在西方也没有结束。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
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我们不能够开放资本市场,不能使人民币国际化,我觉得这是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什么美国人把逼迫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当作重点呢?如果大家都看了《货币战争》,就会容易理解。而且,美国并不甘心于从外部以负债的方式来掠夺我们的财富,仍然希望进入到中国,拿走我们的股权,特别是金融股权,然后就可能通过对中国金融周期的控制,像《货币战争》描写的那样,在国内进行“剪羊毛”的活动。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
《货币战争》很给人启发,让人警惕,我们要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但是我觉得对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最好回答,就是中国人要牢牢掌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清算系统、交易系统、托管系统、征信系统、信息系统等。到现在为止的历史,都是人家创造游戏,我们去玩,但我们有一个机会——中国经济发展了以后,中国的金融市场、人民币的威信在提高,首先金融基础设施在中国人手里,另外对基础设施的政策法规的主导权在中国人手里。这时候,就可以说我们在制订游戏规则,人家来玩了。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大家基于猎奇来关注《货币战争》不足为怪,对于这本书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不太赞同,书中所说的事情我觉得都没有太大的道理,比如美联储控制在私人手里——银行独立在政府之外,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被私人控制,这本书里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让人无法信服。而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调控,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不是简单的“货币战争”就能够完成的,“货币战争”做不了那么多事情。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
《货币战争》像看金庸的小说一样不能太当真。作者其实对现代金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对于社会的贡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理解非常欠缺。所以,他给中国开出的药方我觉得是不得要领。其中包括要求中国进行货币改革,重新回到以黄金和白银做本位,这可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本书细节上倒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开药方和做评论所使用的大的框架是完全错误的。
某私募基金合伙人周洛华
很多业内人士对《货币战争》评价一般。我在上海也接触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就是家做并购重组的投资银行,没有书里描写的那么大的影响力。从根本上,国家金融安全不取决于别人的阴谋,如果你自己强大完善、免疫健康,把自己的事做好,别操心这阴谋那阴谋,反而可能把自己搞垮了。
*易凯资本CEO王冉
我觉得把《货币战争》当作一部和欧美货币史相关的《达芬奇密码》故事或者好莱坞大片来看,可能比把它当成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警世之作更为合适。
1,世界货币体系走到今天是不是源于一个惊天大阴谋?有人的地方就有“阴谋”,只不过“阴”的程度有大小,“谋”的水平有高低而已。我只是不相信作者所说的那个“阴谋”。
2,债务货币和金银货币两个体系到底孰优孰劣?正如学术界对没有黄金支撑的法币体系有很多批评一样,学术界对于金银货币体系同样有着诸多的批评。但是对那些批评,编著者却坚决地选择了视而不见。
3,中国是不是正在遭遇货币战争?我相信宋鸿兵先生是在本着一腔热血善意提醒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警惕外来的金融攻击。但是,仅仅因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了分行并利用国际通行的储备金制度为急需资金的中国企业发放了贷款,就说这是要“控制中国的货币发行”,则未免显得草木皆兵、表情夸张……我们的银行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在美国开分行反过来“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呢?
是的,中国的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但是不应该被动地依靠编著者所提出的所谓“高筑墙”的策略,不应该建立在把罗斯柴尔德以及花旗和大通银行屏蔽在我们的国门之外,而是要逐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出我们自己的罗斯柴尔德、花旗和大通。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
《货币战争》看得我有点毛骨悚然,我希望书里面讲的都是假的——它的基本观点就是资本的力量,尤其是整个西方资本的力量是集聚在少数人手里的。这本书我没有义务推荐,但是知道它有一种精神,它去追究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不认为它都是对的,但是这种精神很重要。我碰到很多企业家都很善于买,但是非常不善于卖。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家都是很有嗅觉的,但是是什么东西蒙蔽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看不清呢?贪婪和恐惧,谁都知道这两个词,但是要克服这两点太难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只是一线光线而已,因为有贪婪和恐惧的存在,把这一线光线也给彻底蒙蔽了。所以,如果要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可能我们会是孤独的,我们只能说自己去找到微弱的灯光继续往前走,虽然这会很辛苦……
城市吧网站总经理余建军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本书,它能让你在看的时候竖着全身的毛孔,紧张得窒息,一刻也舍不得放下,看完以后一连两天还失魂落魄的。我从《货币战争》看到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宿命——随着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市、房地产等各种资产价格飞涨,而当大家在泡沫中狂欢的时候,我们也就一步步入了日本的后尘,狂欢过后是十几年的一蹶不振。作为一个多年的创业者,我非常痛恨这种流动性过剩和它造成的恶果,它不仅使得整个社会都心浮气躁,而且房地产价格的飞涨导致公司员工、公司本身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试问在这种环境下,会有多少人、多少公司还能真正静下心来通过创新、通过劳动去创造社会真正的价值呢?
采访手记
年度“风暴制造者”
最新的“阴谋论”是,宋鸿兵会因为《货币战争》系列回国效力
宋鸿兵看到的第一本《货币战争》,是7岁女儿送给自己的。
今年6月,宋的妻女回国,在北京机场,女儿跑到书店里问,“有《货币战争》吗?”店员还奇怪,这书刚上架她怎么就知道?她自豪地说,“这是我爸爸写的!”
书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宋鸿兵1968年出生在四川,1994年出国留学,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金融机构任职。因为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经历,今年初他就预测了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这也使他声名鹊起,从2006年底在博客上发布的“货币战争”有了更多关注。
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宋鸿兵感觉到“对冲基金背后有强大的金融势力”,经过资料搜集、和朋友讨论,他慢慢涉足了金融战争领域——他原本就是个历史爱好者,他的哥哥对世界历史尤其是战争史很有研究;而一个叫叶子的伙伴,在美国商务部工作,此前在国内出版过小说《花开的声音》,文笔很好——这也是《货币战争》描写生动、可读性很强的原因。
《货币战争》的出版倒是顺利。叶子请原先的出版人,找到啦出版环球文化发展公司主编张庆棠,做国内的代理人。跟几家出版社谈判后,就确定了中信出版社,“他们有敏感度、魄力和前瞻性”,当然,给出的条件也最好。中信做了大力推广,经过两个月的平静(金融部门不表态),获高层“钦点”,这书的卖相一下子就明朗了。
9月2日,宋鸿兵回国休假一个月,出版社给他安排了整整13天的活动——演讲、接受采访、受央行和银监会及高层领导的召见(据说不止部级)。这个2007年年度财经话题的“风暴制造者”,自己成了风暴眼的中心。
这个文质彬彬的民间金融学者,思维清晰、观点直白、充满激情。他六十年代人的时代感很强烈,他多次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太弱不禁风了,他把自己形容为电影《地道战》里那个“敲钟人”,“鬼子已经悄悄地摸进了村,可全村的乡亲们还在睡觉,希望这钟声能提醒村长和民兵们准备战斗”。
能得到官方的肯定和广泛的追捧,宋鸿兵此行不虚。《货币战争》这个试路石,击起了空谷回响。他接下来要出版《货币战争:中国对策篇》及欧元篇、日元篇,提出建立金融防火墙、严控外资收购中国企业、控制房贷发放量、在银行系统中引入黄金和白银元素等“中国的取胜之道”。不过,据出版社透露,其实美国次贷危机他写得最详备。
博 客
博客版“货币战争”
在《货币战争》的官方博客上,以“货币战争”署名的博主(也许不止宋鸿兵一个人)对国内外政经界的热点及媒体报道以“货币战争”式思维进行了点评
日本产经新闻:中国“控制了华尔街”
[转贴 2007-03-21 10:45:48]
货币战争:与其说中国控制了华尔街,不如说中国遭到了“美国债务的绑架”更为准确。中国的问题在于美联储间接地控制着人民币的货币发行量……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全盘复制着1985年到1990年日本的轨迹,连出现各种金融危机征兆的顺序都高度吻合。
北京学者促十七大开展“权力三分”改革试点
[转贴 2007-04-11 09:53:52]
货币战争:在国际银行家“兵临城下”之际,分权乃是取乱之道。倡此道者,其心可诛。
“中国通”鲍尔森拿人民币也没办法
[转贴 2007-5-3 10:59:07]
货币战争:鲍尔森先生是真的有些急了。显然,中国有比日本更难对付的地方。没法子,中国2000年的谋略心术浸淫,使得中国人天生倾向“阴谋论”。要让“老奸巨猾”的中国人“中招”,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
《中国企业家》:外资溢价收购中国水务的阴谋
[转贴 2007-05-26 06:08:46]
货币战争:国际银行家控制自来水行业的打法早已是轻车熟路了,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刻赚钱,而是埋伏一段时间。等金融总攻打响之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们齐声鼓噪,中国金融秩序大乱,股市、房市暴跌,国际国内资金争相外逃,此时,这支伏兵半路截杀,猛涨水价,还有天然气、汽油和其它基本生活要素(也会逐步被外资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国经济“有控制地解体”,从而成为伦敦-华尔街轴心的经济附庸。
全球金融风暴正在形成 港报称此时出现绝非偶然
[转贴 2007-08-11 21:17:23]
货币战争:《货币战争》一书在美国房地产如日中天时,就已经预告了危机。美联储实际上一直是华尔街的同谋!如果真想救市,就决不会让情况恶化到今天这步田地(要是伯南克天天看货币战争的博客的话,他早就应该知道问题的根源了,呵呵)。
布什被中国高官气昏 出惊人之语
[转贴 2007-08-11 10:17:41]
货币战争:夏斌和何帆准确地命中目标,并立刻成为西方媒体报道的超级红人。真可惜,他们应该再加上一句,中国抛售美元债券后将大幅增加黄金储备,布什就不是“气昏”而是“吓昏”了。
可能让中国经济脱轨的三个泡沫
[转贴 2007-8-15 10:10:13]
货币战争:中国的股市疯狂、食品安全危机和环境污染这三个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集中爆发,这恐怕是有人精心策划的吧。这次美股危机将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早晚会影响到中国。我们的建议是想办法让外面的热钱易进难出。另外,对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要有充分准备!
《华尔街日报》:如何卖空中国A股?
[转贴 2007-8-28 7:37:28]
货币战争: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外资使用“远程非接触”的手段来打击中国股市。中国推出股指期货之日,就是千百万股民即将惨遭杀戮之时。房市和银行都将难以幸免。
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研究金融问题
[转贴 2007-09-05 13:06:52]
货币战争: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加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胡主席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金融问题是非常及时的!
书 评
贪婪比阴谋更值得警惕
人们对“阴谋”保持警惕,是因为他们渴望真相
文/金错刀
“在这样一个充满阴谋的时代”,1870年,美国一家报纸《商务金融报》在描述那场著名的黄金投机战时如此写道。而著名诗人斯特德曼也记录了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美国的所有金子,都被掌握在一个巨手指挥的操纵集团之中”。
在《货币战争》中,这一“阴谋时代”有着转折性的意义。它在解读这段历史时,毫不手软地说:国际银行家在与美国民选政府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激烈较量之后,已经完全占了上风。世界金融体系的变迁、两次世界大战等,其实都是另一只隐藏于巨额资本背后的魔鬼之手,暗地里通过货币操控而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一直以来,亚当·斯密创建的自由市场思想,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然而,随着一个个“阴谋”揭露者站出来,披露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真相,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似乎正若隐若现。走近这些“阴谋揭露者”,我们也走进一个颠覆性的世界。
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作者约翰·珀金斯揭露,“经济杀手”披着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之类的合法外衣,却肩负着建立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任务。他们甚至运用做假账、贿赂、色情交易、谋杀以及操控大选等策略。拥有丰富资源的厄瓜多尔就落入经济杀手设置的陷阱,国债从2.4亿美元猛涨到160亿美元。厄瓜多尔总统罗尔多斯试图改变这一切,却遭遇不幸,珀金斯这样写道:
“1981年5月24日,他在飞机事故中丧生。霎时间举世震惊,拉丁美洲人人义愤填膺,整个南半球的报章都公然刊登‘中央情报局暗杀!’的头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是一个“阴谋揭露者”,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他炮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比如,它一手制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相关国家GDP直线下降,银行纷纷倒闭,韩国的失业率上升了4倍,泰国上升了3倍,而印度尼西亚则上升了10倍。斯蒂格利茨写道,“中国得以避免这场危机绝非巧合,中国所采取的路径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倡导的轨迹截然相反的”。随着资产价格直线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催促受到影响的国家廉价出售资产,在《货币战争》中,这一招被称为“剪羊毛”。
再看看美元的阴谋,美元针对人民币和欧元的贬值是一种阴谋吗?在《美元的坠落》一书中,作者安迪森·维金称,美元的贬值不仅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联邦政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也认为,黄金会成为一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担保。
这样的“阴谋揭露者”还有很多,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写过一本《胜利——里根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美国空军部长托马斯·里德出版了《万丈深渊:一名知情者记忆中的冷战史》。我国经济学家杨斌也曾写过一本《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
人们对“阴谋”保持警惕,是因为他们渴望真相。但是,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真相是更加微妙的,它往往是一种论调或者门户紧闭的会议,或者是决定讨论之结果的备忘录。我所批评的很多人会说我搞错了,而我只能提供对自己所看到之现象的解读。”
这一系列“阴谋揭露者”的畅销,不仅是金融题材的火热,更有着现实的意义与隐喻。正如《新闻周刊》归纳的:对假借人民之名以谋求利益的集团行为的愤怒与无奈;对本国经济体系成长与社会转型的不自信与焦虑浮躁;以及面对西方强国时的不安甚至恐惧。
在癫狂的中国金融市场氛围下,这些“阴谋揭露者”的最现实意义在于:不要忘记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贪婪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