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继续“治病+养身”吧!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崛起向金融大国崛起的过渡阶段,中国经济未来15年的持续增长没有金融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三峡大坝、头号国家战略、治病、养身、资本如水——在金融分论坛上,这几个原本毫无关联的词被链接到了一起,用来论证同一个观点:说中国是金融大国还为时尚早,我们在自己的“封闭环体”内谈论是否金融大国还好,但千万不要喊到国际上去。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李小加还是语重心长的孙建一,或者是直到走下讲台还眉头紧锁的陈东升,都始终在表达着这样一种谨慎、低调的共识。没错,近十几个月来,中国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全球十大市值王中六家来自中国,中资银行频繁海外并购、设立分行。然而,你看到了么:老百姓的钱还是在一个全封闭的资本市场里对赌,在进行自我循环,钱出不去(摩根大通大中国区主席李小加语);我们的财政部长、央行官员、监管体系,里面政府官员居多,而缺乏国际化的金融人才(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语);我们的商业银行海外资产可能占比连5%还不到,到国外去这个路途非常遥远,想变成像花旗或者渣打还是漫长的旅途(渣打投资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语)。
所以,“金融调控最根本的头号国家战略是建立一个强大、高效的金融体系,这需要心理准备、人才准备和制度准备,而其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是财经团队。”学者出身的陈东升直言,“今天这些准备我们没想好、更没有把握,金融开放就不要做。”
就如李小加所说,现在还是继续“治病+养身”吧,过去20多年的封闭,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垒起了自己的“三峡大坝”,在大坝里面有其自然形成的水温规律和气候规律,改革开放得益于这种封闭,继续在里面把农民问题、医疗保险问题都解决掉,让大坝内形成良性活跃的水体,到那时,别忘记“资本是水”的本性,再让外资流进来,使内部的水经过外部的洗礼。“中国的钱可以流到世界,世界的钱可以流到中国,那时才可以说是金融大国。”
在目前休养生息的阶段,平安集团常务副总裁孙建一则恳切地提醒各个金融企业“自己要争气”,既要守法合规,又要勇于创新,“主动从创新的角度,对那些约束了金融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突破,从而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
一场论坛如果仅仅达成一个共识当然也是无趣的,面对“从制造大国到金融大国”的论题,悄悄进入会场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则进行了反向思考:“没有金融,哪有制造啊!过去民营企业最吃亏的是什么?就是金融成本太高了,是银行从制造业里剥夺的。这些企业私下融资成本是多少大家知道么?20%多啊!他们还能升值发展,靠的是什么?是企业家的血汗、工人的血汗和我们的创造力!如果长此以往,我们怎么富强呢?所以一定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强大金融,但它一定要真正地服务好中小企业,让我们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的企业不要再受金融之苦。到那个时候,我相信复星不是最好的,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可以超过复星!”
在这个座无虚席、甚至连后面走廊也站满人的会议厅中,郭从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角度对台上金融大佬们发出的一句最恳切的“拜托银行了!”获得了全场最持久热烈的掌声。郭的话提醒了我们,当所有人都欣喜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就和资本市场的繁荣时,是否更应该将目光投向中国成千上万还面临种种资本困境的中小企业,他们不仅是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基础,更是中国走向金融大国的真正希望,否则,金融大国也许只是一场海市蜃楼的梦吧。
文/本刊记者王春梅
精彩观点
成长青/我们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国外去这个路途非常遥远,海外资产可能只占5%还不到。我想这个事情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金融业应该跟企业同步考虑在海外并购、扩张,处于饱和的状态。
孙建一/作为金融的企业,自己要争气。第一,不管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现有的经营一定要合规;第二,从创新的角度如何去突破约束了金融企业发展的现有法律法规。否则的话,你在这个过程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了。
李小加/金融大国就是所有世界上的钱都可以到中国来玩,所有中国的钱都可以到世界上玩。今天中国根本不到这一步。未来的几年内,我们需要外资不再需要钱了,而是需要学习钱的管理方式、运作方式、花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