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经“深度”进入了高油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遇到的挑战首当其冲
在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期货在盘中一度触及100美元/桶的高位,逼近历史上每桶102.81美元(经过通胀因素调整)的最高纪录。尽管油价瞬间触及100美元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到1月11日油价已降至每桶93.15美元,尽管市场对此早已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一时刻真的来临时,对国际社会仍然产生了足够大的冲击。
对油价继续走高的预期仍在增强,有分析人士估计,2008年国际油价的均价可能上涨到每桶80美元-90美元,这比2007年70美元/桶的石油均价要高出14.3%-28.6%。纽约商交所日前还签订一单巨额石油供应合同,规定2008年12月供应石油价格为200美元/每桶。这意味着,市场有人拿真金白银来“赌”国际油价在2008年底升破200美元。
这些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已经“深度”进入了高油价时代,廉价石油时代已经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高油价时代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意味着什么?世界将如何适应高油价时代?这都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加剧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随着原油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的格局已经成形。美国在2007年11月份的CPI指数同比增幅为4.3%,达到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欧元区,2007年11月、12月的CPI都达到了3.1%,超过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全球新兴经济体,从中国到东欧国家,概莫能外也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全球高油价的局面,也促使各个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战略。最典型的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美国总统布什在2007年1月份的国情咨文演讲中首次提出目标,今后10年内将汽油的使用量减少20%。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新能源法案,在汽车油耗标准和推广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正式拉开了美国能源改革的序幕。
美国的举措并非简单节约能源,而是有深刻的战略考虑。2006年,美国外交政策智囊机构“对外关系委员会”曾发表题为《美国依赖石油的国家安全后果》的报告指出,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削弱了国家的外交政策影响力,而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报告预期,美国将同中国和印度竞争石油,这不仅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构成挑战,但“最糟的情况是将严重加剧美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紧张”。因此,美国能源战略的调整,是为了从长期降低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增强美国的能源安全。
高油价时代的压力是全球性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能源挑战压力尤其巨大,而中国和印度则会首当其冲。因为它们是在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大规模展开、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增的阶段,遇到了不可逆的高油价约束。在多年全球化进程下,新兴市场经济体所承担的全球制造分工格局,也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这一切都意味着,新兴市场国家将在经济起飞的阶段长期承受高油价的压力。对它们而言,未来的国家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保障和维持能源安全及资源安全。
高油价对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形成挑战。日本民间智库大和总研在2005年曾研究过原油价格高涨对日本经济整体和企业收益的影响,其结果显示,原油期货市场的指标美国标准油种(WTI)每桶上涨10美元,将使日本GDP实质下降0.1%。该智库认为,日本经济的体质是强健的,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原因,日本经济将能够承受得起每桶100美元的油价。大和总研的高级经济学家牧野润一曾认为:“要达到和石油危机当时同等的影响,原油的价格需要攀升到每桶140美元。”但该研究可能没有想到,日本经济所能承受的原油价格低限,在两年半之后就已经开始逼近了。而前述纽约商交所的投资者则预期,2008年底的原油价格可能冲击每桶200美元。
幕布已经完全拉开,世界已不可逆转地进入了高油价时代。36年前,罗马俱乐部向全世界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警告,虽然其悲观预测不一定在石油市场上应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将不得不适应“高油价生存”。而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将面对高油价时代最为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