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在商业、艺术之间能做一个平衡
@ 蔡明
最近看石康,是要甩开膀子,以入世的心态做生意了。推品牌,谈合作,定规划。毫无疑问,他还是追逐艺术的。但现在的商业社会,使贫穷艺术家的几率变得很小。他说有志于艺术的人,除了打磨艺术技艺,还要挣得货币,以便打磨得更快,才能在有生之年更多地为艺术留下足够时间空间。
石康是有理想的,而且不只有理想。他不仅是个好作家,也是个好商人。这么说他不会骂我,说我玷污他的艺术追求。商业社会,导演编剧卖得好,树立信誉,成为品牌,是获得利益的保证。《奋斗1》每集2.5万,三十二集,他收入80万。《奋斗2》剧本稿费如何不得而知,但我先投资了300万。
为什么给他投300万?我喜爱艺术,也想推动创意文化发展,但还不至于拿投资方给博洛尼的钱做慈善。我跟石康说,老同学,我在剧本里要做植入营销……植入的是主角的灵魂。《天下无贼》与淘宝,《变形金刚》与通用,这些是所谓的影视植入营销,但都是形而上的表面功夫。《奋斗1》里边有我的原型,《奋斗2》中会更明显。石康提炼了我对艺术的追求,和推动中国家居发展的理想,和为实现这个理想做的工作,与采取的生活方式,最后打造出故事的主角。你看到《奋斗2》的主角,他吃喝拉撒睡、工作、梦想、喜好,就是看到了蔡明。剧中场景、故事、主角所做的事业,就是博洛尼。看过连续剧再来博洛尼,你就能找到所有屏幕上你喜欢的元素、故事、风格,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植入营销。
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理想的,我的行业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些人其实水平很高,但他的事业就屡屡失败。所以他只能做纯理想的事了。有理想的人一定还要和能力、和他的决略结合才能不断地出来结果。否则的话,因为他无力实施,反而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还不如不明白,他还不如没有那个理想,所以越清醒的人反而在不可改变现状的时候越痛苦。
我毕业一年创业,干到今天,除了更坚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外,对艺术却也日益沉迷。生意无法像艺术般永存流传,就如有多少人拥有了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最后被人记住的还是总结出这句话的马克思。
石康希望五十岁时能重拾艺术,我则希望做好生意的同时为艺术和文化做些事情。我觉得自己比较好地把握了一个平衡,所以我做“九朝会”也好,我将来做更多的事,比如继续做我的北花园艺术区也好,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在商业、艺术之间能做一个平衡。我知道哪些是我要活命的钱,哪些是我要赚利润的钱,哪些是有利润之后可以实现理想的,这些我是摆得很清的。现在,应该到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