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界积累的最宝贵的一份财富
文 | 牛文文
一篇封面文章,历经3年时间,主编、两位执行主编、主笔、高级编辑等前后5人介入(其中两人已先后离职),这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历史上,大概是第一次。“蛇口基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还是在2005年,王石和我说起一个奇怪现象:深圳的企业家,和广东其他地方的企业很不一样;深圳企业当中,出身蛇口的和华侨城的又不一样。当时,平安、招行、中集、万科、华为这些深圳/蛇口企业,已经显现出超群的领袖气质,势贯下一个20年,代表了中国企业未来的方向。如果这些企业身上有共同的“神秘基因”,那么寻找出这种基因,就是一项令人兴奋、很有价值的工作了。
开始采访才知道,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首先,这些企业大部分都非常低调,马明哲、任正非是有名的“不见记者”;其次,大家对是否存在“蛇口系”这样一个企业群体,认知并不一致,对“蛇口基因”内涵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最关键的是,蛇口企业群物理上和精神上的“培养基”袁庚老人,已经年高失忆,尽管在王石的帮助下,我们在2005年见到了他,老人也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南国之星”、“中国企业家”,但已无法进行真正的交谈和采访。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知道,这篇稿子不能再放了。尽管不成熟,也要拿出来给读者。
最后,我要把自己个人在这3年里对“蛇口基因”的认识,也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公企业”。中国大企业的主流形态,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是民营企业,但这些蛇口企业是一种新品种,万科的郁亮说应该叫“公企业”。它们不接受没有大战略大愿景的国有股东,为此不惜换股东,但也决不搞MBO或老板个人控股,即便是私人企业华为,老板任正非据说也只有5%左右的股份。于是,它们就取得了一种在国家战略和企业(家)战略之间的平衡,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保证了强烈的企业家精神——这正好是100年前招商局创始人们身上流淌过的血脉!
——大行业。平安(保险)、招行(银行)、中集(集装箱)、华为(通信设备)、万科(房地产),这些企业的行业选择,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和未来性,不要说在它们创业的那个年代,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具有扩张空间的“大行业”。而且,这些行业,在很大程度是由它们开辟并定义的。为什么这群企业家能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一些“大行业”?要知道,在30年的历史中,充满各种可以赚快钱的行业和业务诱惑,但它们几乎一致地坚守了当初选择的主业——有远见不容易,能坚持更不容易。
——不犯王法。低调是企业人的本分,即便是高调如王石,在碰到诸如宏观调控、劳动合同法这样的高度敏感的事情,也一贯和政府保持一致。所以,在30年一波接一波的企业出事高潮中,在科龙、健力宝、粤海等事件频出的广东,这些蛇口企业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在高速发展的转型经济体里做企业,这份清醒和自爱,格外难得。
假如这些就是“蛇口基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为此感到自豪,这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界积累的最宝贵的一份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