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内地企业家往往要到这里来完成他(她)成长历程的关键一步
文 | 牛文文
蔡洪平是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的第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不单是因为他所领导的瑞银投行在这一轮大牛市里的“特立独行”和高歌猛进,更因为他这20多年来帮助和服务过的一长串内地著名企业家——其中不少已经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另外一些也将成为封面人物。
在香港投行界,蔡洪平又有“蔡超人”之称。一个投资银行家能和这么一批著名企业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蔡洪平个人的成功,也是他独特价值观的成功。他能从自己“曾经饿过肚子的农民”出身,切实体会到内地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的艰辛,从而为他们争取“中国溢价”;他也能严格负责地“辅导”对境外资本市场陌生的这些“赶考生”,告诫他们“赚取财富,忘掉财富”。当然,蔡激进的定价战略,在大牛市泡沫破灭的时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蔡洪平这样的投资银行家,是在帮助内地企业家实现自己被低估的价值,还是在助长他们的贪婪?
其实,采访蔡洪平,我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面对多年奋斗成果一朝实现放大的“鲤鱼门”机会,企业家能否经把握住自己?克制和贪婪,短期利益和长远形象,往往就在定价的那一瞬间。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是检验一个企业家最本质成色的关键机会,也是他的社会形象(口碑)最终“定格”的关口。在去年的大牛市中,IPO发行价定高还是定低一块钱,可能就是多拿或少拿几个亿十几个亿的巨大差异,就是非常在意自己形象的企业家,在这个时候也难免把握不住。正因为如此,马云那样在超高认购下仍然坚持原来定价的人,才获得了社会和业界广泛的尊敬,奠定了他作为一个领袖级企业家的坚实基础。
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看,香港其实一直是这样一个“鲤鱼门”。仔细研究企业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内地很多著名企业家,都曾和香港发生过一段密切的联系。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路,经过香港;通往企业家内心世界的路,也经过香港。香港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内地企业家往往要到这里来完成他(她)成长历程的关键一步。在这里,有人成就了伟大,有人放纵了自我。
蔡洪平就是这样一个“香港盒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