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公司天人交战的一年,全世界的大企业日子都不大好过
文 | 牛文文
2008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 一年刚刚过半,每个企业都已经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沉重意味。30年里积累起来的诸多国内国际不利因素,集中在这一年里爆发;30年里一直有利于“世界工厂”的因素,也逐渐演变成了不利因素。我们习以为常的种种“发展红利”,好像伴随着大牛市的泡沫一起砰然破灭。
这样的由高峰陡入低谷,最是考验企业的生存智慧。
10年前,《中国企业家》杂志第一次召开的两会沙龙,主题就是“低谷时期的自处之道”。那年出席研讨会的7位企业界代表委员中,4家没能经受住之后两次大低谷的考验陷入停滞或被收购,2家还在发展但市场活力下降,只有在发言中最为保守的青岛海信1家,今天还活跃在一线主流市场。
5年前,《中国企业家》杂志以“这一轮”为封面主题,报道了1999-2004年那一轮商业周期里一些著名企业的不同命运。唐万新、戴国芳、赵新先、周玉成、孙宏斌,这些盛极一时的企业家,在那一轮里深受挫折,销声匿迹。而郭广昌、冯仑等企业家,却渡过了那一轮的艰难,迎来了2006-2007年的价值大实现。
这一轮,又见艰难。这一轮好日子过得太长久,在未来2-3年里,中国企业界会不会重现过往几次低谷的悲喜?按理说,中国企业界在过去30年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济周期应对经验,但是,每次低谷总还是有人挺不过来。
如何过冬的大道理,企业都明白。还是让我们看看这几个月里几位企业领袖的商业举动吧:
一,流血上市:建业地产在资本市场的一片萧杀之气中,奋勇杀出一条血路,逆市上市,从而为自己赢得宝贵的过冬钱。不等待,不惜价,在冬意初露之时就要果断动手,有什么办法就用什么办法。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二,回购股票:不少已上市的企业,联想、TCL、巨人,都在悄悄回购自己企业的股票。在一个被过度恐慌笼罩的股市,只有实业家最清楚自己企业的价值。如果资金状况允许,如果对企业前景有信心,投资什么也不如投资自己的企业。
三,收购企业:招商银行终于出手了,它选择了香港同行,而不是深陷困境的欧美大行。这种选择,将再次展现马蔚华在国内金融界独特的战略眼光。另外一位金融大佬泰康人寿陈东升,据闻也在酝酿大手笔收购。
今年是大公司天人交战的一年,全世界的大企业日子都不大好过。但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当冬天过去之后,又是中国的大企业成批被国际大资本趁低“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