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矛盾是否将进入一个愈演愈烈的阶段?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胥晓莺
5月29日,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在北京主办“携手发展、共担责任:社会责任媒体圆桌会”,24家在中国有重大化工投资的AICM跨国会员企业共同签署了《“责任关怀”北京宣言》。AICM还将举办一系列“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公众和媒体参观签字会员单位的工厂生产区域,了解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健康和安全领域的工作。
化工企业主动与公众沟通,使人不由联想起近两年在我国渐成气候的反“化”运动。
今年5月4日,在以生活悠闲著名的西南某城市,200余名市民走上街头集体“散步”。与往日消食、轧马路不同,这次“散步”有着一个严肃、重大的目的——抵制某大型化工项目。据媒体报道,该项目包含年炼油1000万吨和年产乙烯80万吨,由中石油和成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元。
去年6月1日,在另一个著名的宜居城市厦门,曾有数千市民发起“保卫厦门”的“散步”运动。“散步”引起了厦门市政府的积极回应,以网上投票、市民座谈等方式广征民意,最终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厦门市海沧PX(对二甲苯)项目流产。
大型化工项目产值大、有利于扩大就业,以厦门PX项目为例,据称可贡献800亿元的年产值,占目前厦门GDP的四分之一。正因为此,大型化工项目一向享受地方政府红地毯、夹道欢迎的礼遇。如今却因可能存在的环保问题,遭到当地社区和市民的白眼与唾弃。
近年来,我国化工工业产值保持年30%左右的增长,按此速度每隔三年产值就基本翻一番。化工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爆炸、运输泄漏、超标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或对环境的威胁也日趋严重。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导致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多家化工厂超标排放造成的太湖流域水污染事件等,媒体上频频曝光的化工污染事件可谓触目惊心,使人们在自己家园附近新上马大型化工项目,采取了警惕和抵制的态度。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副会长郝长江认为,谈“化”色变某种程度是一种人们对未知事物不了解造成的恐慌,“比如厦门的PX项目中,公众最担心的泄漏问题,从工程角度来看,PX项目相当成熟,其泄漏的可能性甚至比我们家属院旁边设的加油站还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工业化较早发育的国家和地区,化工企业都曾经历过风云起伏的反“化”运动的考验。
在台湾地区,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针对化工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声势浩大的群众环保抗争运动。仅1986年前后,台湾就发生了“反杜邦”、“反五轻”、“反六轻”等运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环保技术提高,抗争运动的激烈程度也有所减弱。同时,抗争运动促使当局在体制内创造了更多环保诉求的空间,如环境痛苦指数的公布、公民诉讼条款的出台等。居民与化工企业的对抗开始趋于缓和。
对比台湾地区,我们不难发现,谈“化”色变目前还仅仅出现在大陆经济发达的少数区域,“散步”的方式也显得温文尔雅许多。但在达到相对理性共存的阶段之前,化工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矛盾是否将进入一个愈演愈烈的阶段?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