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竞购 海尔的竞购疑云



海尔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来?如果买下后是否能有效整合? 

 点竞购 海尔的竞购疑云

文 | 本刊记者  何斌 

三年前,海尔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商Maytag,却最终失之交臂。但是当时,海尔其实最感兴趣的就是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不过当时GE并没有出售的欲望。而最近,GE全球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表示公司正在考虑出售家电业务。而海尔,无疑将会是最积极的买家之一。 

三年前,张瑞敏在总结海尔品牌国际化经验时,他用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式的描述,并认为目前海尔已经走了一步半,“海尔产品已经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但销售的还不是主流产品。”但时至今日,这个局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白电制造商中,海尔营业额排名第四,品牌销量排名第二,但是其3/4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所以最近几年,海尔开始改变手法屡次尝试进行跨国并购,特别急于在美国市场寻求突破,期望借此摆脱自我品牌发展不起来的尴尬。 

买下GE家电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不仅可以补充海尔在人才、技术、品牌、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很直接地帮助海尔打开其寄望已久的美国市场,并弥补其高端家电业务的竞争力。甚至,海尔在美国市场上也将有望超越惠而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 

但根本上,海尔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来?如果买下后是否能有效整合? 

首先是并购资金的问题。按照原信产部公布的电子百强企业的利润情况,海尔2007年的利润数为15亿元,其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总和只有30多亿元。而GE家电去年收入72亿美元,并聘用高盛对出售家电部门的可行性做出评估,出售价格将在50亿-80亿美元。这远远超出了海尔集团、国内上市的青岛海尔以及香港借壳上市的海尔电器其中任何一家的承受能力。来自美国的PE自然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海尔很有可能像三年前欲购美泰克一样,再次联手黑石。此外,凯雷方面也主动表态愿意与海尔合作。 

但交易的设计只是一种手段,对海尔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去估算实际交割后GE家电的价值?要知道,GE家电最有价值的就是它的高端品牌、研发和渠道实力。这些是否都能通通落入接任者的怀中?品牌的转让会是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收购,GE的家电并没有IBM的ThinkPad那样的“二级品牌”,而海尔显然不可能得到整个GE的品牌(GE旗下还有其他多个事业部门),甚至像联想一样得到有限的几年品牌使用权也不太现实。 

而研发实力的提升,也不像想象的那么一蹴而就。GE家电的研发格局多数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存在,海尔接手后如何理清专利关系?如何继续保持与合作方的关系?比如无锡小天鹅就是GE家电的一个研发伙伴,但是小天鹅和海尔却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如果海尔收购GE,这样的关系将何去何从?海尔向高端转型的梦想是否会因此而打折扣? 

再看渠道。如果没有了品牌的优势,通过GE家电的渠道和服务网络向美国市场销售海尔的中低端产品,又有多大意义呢? 

更何况,GE的家电业务经历了顶峰到衰退再到增速缓慢的变迁之后,现在的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GE家电也没有自己的生产制造线,主要依靠海外采购,这使得中国企业惯用的“依靠中国的低成本转移生产”套路变得不现实。海尔要想在无法全盘继承GE的品牌、研发和渠道优势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通过整合和改造使其复苏,又谈何容易? 

再对比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作为近年来跨国并购中为数不多算得上成功的案例,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要素就是因为有杨元庆的存在。正是他大量使用外籍人士进入高级管理层,并且能够有效地驾驭整个国际化的团队。柳传志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杨元庆,可能联想也不会收购IBM。而海尔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9443.html

更多阅读

美国衰落中国崛起 网友评《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

【木子斫的《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一文自去年8月初在博客发出后,没想到有500多家网站、论坛和1000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这是本人没想到的。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今天收集了部分网站或论坛网友的评论,原汁原味地放在这里,与大家

福建崛起上海衰落 评《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

【《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是本人去年8月2日写就并在新浪博客发出的一篇短文,没想到此文被大批网媒、微信转载,据华为一位朋友讲,有不少华为员工也在转发此微信,也有不少网友把本人当成华为所雇的枪手。本人和张瑞敏无冤无仇,所以无

海尔 衰落 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

华为和海尔,是两家中国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和海尔2004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400亿和1016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而海尔只有1800亿,利润分别是286亿和108亿,海尔的发展速度、盈利能力都已经远远落后

2016年媒体投放比例 从“海尔的媒体投放改变”看商业变局

“海尔来信,他不和硬广做朋友了。”2014年1月21日,《南都娱乐周刊》总编辑陈朝华发出微博,并贴出一张海尔的邮件截图。邮件称“由于我集团战略调整,海尔及卡萨帝品牌硬广广告媒体业务不再发生。”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媒体圈引起轩然

海尔的创新战略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创新

     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

声明:《点竞购 海尔的竞购疑云》为网友活有余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