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明显不同于以往三次。美国经济政策开始成为中国批评的对象
文 | 丁斗
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6月18日在美国安纳波利斯市落下帷幕。双方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并同意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此外,双方还同意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诸多领域的协调。
由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首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6年9月20日正式启动。作为中国近年来努力探索与西方世界保持对话合作机制的重要尝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至今已持续两年。两年时间虽短,但世界的变化沧海桑田,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天平也相应地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前三次中美对话中,美国似乎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对话的主要议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像是走在美国给中国“上课”的单行道上。美国把人民币汇率、金融市场准入、中美贸易平衡等列入议题,希望中国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而中国尽管有自己着眼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也做出了负责任的国际性举措。自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逾11%,如果从2005年夏季人民币汇率改革算起,人民币升值已达20%。同样,中国也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为了减少对美贸易顺差,中国政府每次在对话前夕都组织企业代表团赴美采购。这次采购协议总金额达到136亿美元。
这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三次。由于这一年多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迟迟未能解决,以及美元弱势造成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使全球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中美经济对话的话语权开始发生悄悄的转移。在这次战略经济对话的第一天,中美官员都认为当前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中国提供了前车之鉴。显然,以往对中国评头品足的美国此时陷入被评点的尴尬,底气不足。而中国开始批评美国的经济政策,保尔森感慨道:“中国批评美国政策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大。”
显然,中国介入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议题设置。人民币升值问题不再突出,相反,中国表达了对弱势美元的忧虑。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和贸易平衡问题也退居二线,相反,中国对美国针对外国投资的保护主义政策提出了不满,相关的由头是美国暂缓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在美经营的执照。此外,能源问题一跃而为这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为此王岐山副总理还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撰文,题目就是《加强中美节能环保合作》。双方就能源和环境合作问题签署了一项为期十年的协议。这是中美两国首次将未来十年的经济关系作为讨论的中心议题,表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从因事论事的策略性讨论转向试图解决双方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合作,体现了双方对全球深层次问题的关注。从此不难看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入了较为平等的双行道。
虽然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将失业率上升归罪中国,以及保尔森今年年底可能下台等不确定因素,但是,两年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表明,它是中美双方沟通的重要平台。从更深层次看,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制度构成了重要影响,西方国家需要在现有的世界经济制度框架之外寻找新的沟通平台来容纳日益增长的中国影响力,并肯定和给予中国真正的伙伴地位。无疑,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正在发挥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