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能建立起每年5000万吨的“煤制油”生产,将会显著减小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依赖
文 | 贺军
国家发改委6月19日上调成品油价,为国内市场的油价之争暂时降了温。不过,由此引发的中国石油需求减小的预期,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极为短暂。6月24日,美国纽商所石油期货价格仍然停留在137.58美元的高位。
2007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已接近2亿吨。2008年以来,尽管国际油价高企,但中国的进口量并未减少。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口原油7597万吨,同比增长12.7%,均价689.9美元/吨,同比上涨64.1%;进口成品油1734万吨,增长17.3%,均价709.6美元/吨,上涨66.9%。
这些数字显示,尽管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仍在顽强地上升。我们认为,中国几乎不可逆转地被“导入”石油消费的轨道,这里隐藏着巨大的能源安全威胁。中国如果要维持发展速度、继续做“世界工厂”,能源问题将是头号战略问题。
在全球能源消费市场上,中国是“后来者”。全球现有的石油消费与供给格局,或者说石油资源和石油交易的控制格局,在上世纪70年代后就已经基本确定。作为新兴的消费国,中国如何挤进规则已定的游戏场中?选择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是个大问题。
在全球各国的能源消费中,主要依赖石油(包括天然气),大部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如此,美国、日本是其中的典型;核能与水电也是重要的能源形式,如法国2006年的核电比例超过78%;少数产煤国(如中国)则以煤炭消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比超过67%。任何国家选择何种能源消费模式,在根本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源资源禀赋,即一个国家自然的能源资源储藏;二是能源资源控制力,即国家的能力能保证该国获得何种能源,以及获得多少能源。
中国最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是煤炭——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的储量达4538.96亿吨。
为什么不在煤炭利用的战略上闯出一条路子?是技术障碍吗?非也。中国在煤炭利用的技术方面已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事实上,煤制油在国内已经有了不错的开端。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首期年产能100万吨,即将在今年9月投产。兖州煤矿在陕西榆林的首期年产100万油品,扩产计划为500万吨油品。全球惟一具有煤制油商业化经验的南非Sasol公司也正在积极地拓展中国市场。
在笔者看来,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决策层的观念问题。国家能源局官员最近曾表示,中国“长期甩不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麻烦很大”。如果把煤炭利用当成一个麻烦,那么在能源战略选择时则可能忽略煤炭。二是国内石油巨头的反对。国内石油巨头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它们对于政策制订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如果它们真想反对某种能源政策,这种政策在国内就很难推动。
不管怎样,全球油价高涨,为煤炭的多元化商业利用提供了更为稳定可期的前景。如果中国能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每年5000万吨的“煤制油”生产,将会显著减小中国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依赖,同时为自己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