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新年寄语 寄语中国篇



五大洲、八个国家、九张不同的面孔,体育营销专家、大使、商人、学者、艺术青年……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北京奥运在他们眼中变得纷繁多样而生动。建议也好,忠告也好,善意的提醒也罢,每个被访者都相信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奥运,并将带来一个与从前不同的中国,大多数人乐观地看好北京奥运,看好奥运后的中国经济。 

放松心态,静静等待她到来吧,正如德国人科里所说:“这是一个快乐。中国,保持轻松的态度就好!” 

祝福北京2008! 

 

 

 

17天的影响将在10年后发酵 

奥运史上,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通过全方位打造自身的方式来欢迎全世界 

口述 | 麦克尔·佩恩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孙雅男 

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在全球商业和国际关系方面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政府以预计达到400亿美元的投入,改变了首都的形象。无论从经济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说,中国的领导人都把这届奥运会看作是一个变革的机遇。 

整个北京奥运会17天内,到访中国的外国记者数量将超过以往100年的总和。虽然许多国际媒体评论家急于判断,奥运会即将对中国社会、政治、商业产生的影响,但或许10年或更久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奥运会带给中国的巨大影响。 

我们必须承认,按照自己轨道运转了几千年的中国还远没有为外部世界所熟知和了解。在地球上其他地方曾经是那么弱小的时候,中国曾经是那么强大,以至于它不需要世界。后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脚步。当然,一百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美国举办奥运会并非将美国推向世界舞台。但对首次举办国来说,奥运会将一个国家展示给整个世界,也是中国以此作为催化剂去提升各个方面。我非常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 

北京奥运会发生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这个阶段,被西方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毕业典礼”,中国终于以大国姿态进入世界游戏圈。这不是指体育方面,中国早已是体育大国,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更多方面。整个世界在重新认识中国。 

现在全世界的媒体都会像报道体育比赛的每一个细节一样,在通过报道比赛场所之外展示中国社会方面下足功夫。从“鸟巢”到“水立方”,世界上从没有过如此具有标志性的运动场馆。对一个在自主设计和创新方面并不具有国际性口碑的国家,这届奥运会将会为国际社会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并且改变那些认为中国是一个低成本制造国的偏见。 

主办奥运会能为任何一个国家提供最强有力的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自己的国家品牌。你将获得一个长达17天的24小时滚动的全球性广告播放!从赛事开始前半年,全球的目光已经开始聚焦在中国,把所有这些奥运带来的额外关注和报道时间计算为广告额的话,恐怕要上万亿美元吧?并不是所有人都看经济类新闻,但却是所有人都会关注奥运会,那么他们就会通过17天的奥运电视转播,来认识这个奥运会举办城市和举办国。 

例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改变了全球对日本,以及日本对自己的看法和定位。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是韩国现代历史上向前迈进的一大步。1992年的奥运会,让巴塞罗那成功地跻身于欧洲最顶尖的旅游和商务目的地之列。相似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完美的舞台,让中国重新定义自己在当今世界的地位。 

毫无疑问,奥运会将会使品牌中国有一个大逆转。所有中国企业都将从这一“中国品牌再造”过程中受益。奥运会将帮助很多中国企业启动国际营销计划,为他们提供立竿见影的品牌价值以及领导地位、高质量和创新的形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三星、大宇这样的韩国企业还无力支付费用成为赞助商呢!是那届奥运会成功地改变了“韩国制造”的品牌特性,摆脱廉价仿冒品的形象,让三星品牌在国际上有了被人接受的出发点。它们成为奥运TOP赞助商,要到10年之后呢。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企业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历史性机遇中所处的位置,要远远优于韩国举办奥运会时的三星。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也许算是第一个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品牌。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十年之内,可能会有超过一打中国品牌,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品牌。 

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最高水平、高质量和成功的奥运会,将令更多的中国品牌马上可以借用国际领先、高质量和创新等品牌特性,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全世界市场上提升竞争力。当然,中国企业还需要持续向世界提供高质量、有竞争性的产品。但对于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来说,他们似乎并没有在长远发展战略上利用奥运会这个巨大的平台,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品牌美誉度呢?消费者忠诚度呢? 

在对北京奥运会上竞技场面的记忆褪色淡化之后,从这次为期17天的盛事中获取的益处,将长久地伴随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发展。 

8月底,当运动员和媒体记者们离开中国的时候,我预言全球的媒体头条新闻将对中国充满溢美之词,这才是对整个盛会的最终评定,而非赛前的负面报道——实际上每届奥运会总是这个样子。中国政府也会审视自己,是否完成了当初的承诺——把奥运会当成一种改变北京城市面貌、向世界展示一个崭新中国的催化剂。 

我们不应有任何疑问——这次奥运会将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通过全方位打造自身的方式来欢迎全世界。正如何振梁先生7年前所说,中国奥运会将改变历史! 

麦克尔·佩恩 

著名体育营销专家,国际奥委会前市场营销总监,主管奥运全球TOP计划,监督执行了15届奥运会的营销工作,负责洽谈了数十亿美元的电视转播权和赞助协议,现为F1的特别顾问。 

在他所著的《奥林匹克大逆转》一书中,他说,中国对于奥运梦想的追逐,始于1908年。当时,一家名为《天津青年》的新闻杂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奥运会?”这个梦想,用了一个世纪方告实现。 

 

 

 

奥运会应该办成个大PARTY 

Peter不明白:“都说北京奥运是绿色奥运,我怎么觉着是红色奥运啊?干嘛管那么严?奥运要是办成一个朋克大PARTY,不好吗?” 

文 | 本刊记者  雷晓宇 

那天,朋友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这人叫Peter,你去见见,可好玩了。我问怎么个好玩法。她说,一个美国人,奥运的时候跑来北京,不为挣钱,也不为看比赛,就为了一分钱不挣地推广独立艺术电影——这简直是美国活雷锋。 

第二天,我揣上小说、烟、采访机和仅存的一点直觉出发了。天快黑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这家偏僻的酒吧,坐下来,等着见这位美国活雷锋。我点了个啤酒,边喝边想,我期待见到的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而是一个一辈子都想做坏孩子的好孩子,一个因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而更加不容易被左右的年轻人。 

当Peter终于出现的时候,我一眼就从人群里认出他了。人群里只有这个人可能是那个玩独立电影发行的不管不顾的疯子。他头发金黄,脸色惨白,把一件过大的商务男装衬衣当HIP-HOP的T恤穿。他基本上全程笑脸,但是偶尔会有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孩子的表情。他看起来长得和《功夫之王》里迷恋螳螂拳的美国小屁孩一模一样。 

果然,他是美国东北部又一个看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元彪长大的孩子。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叫做Simon Hong的中国胖子来他们学校演讲,吹牛说自己和成龙是从小一块打架的敌人,后来打着打着就成了兄弟,还老帮着他拍电影。一开始这话谁信呀,可后来他还真在电影院的银幕上看到了这个胖子,原来他中国名字叫洪金宝。 

这事简直太有趣了,他开始跟《功夫之王》里的小孩一样,疯狂泡唐人街,搜刮中国武侠电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终于出现了——徐克的《刀》。刀客、江湖、日出时候的再见、夜幕降临时候的追逐、男人之间的沉默、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女人……Peter迷恋这个不真实却又依稀存在的世界。故事是假的,感情是真的。感情是中国的,镜头和叙事方式却是西方的。 

直到现在,Peter喜欢的音乐、电影、小说都还是这个路子:一个因为幻想得过于逼真而让人怀疑现实的世界。他喜欢美国作家Chuck Palahniuk的小说,尤其《搏击俱乐部》——其实这是他惟一一本没有看过的Chuck的小说。他只看过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演的同名电影。 

大学时候Peter学的是计算机工程。毕业了就在一所大学找了份工作。类似咱们的“网管”,帮电脑宕机的教授们修笔记本。小镇青年,挣钱不少,时间很多,眼看着一辈子怎么过也过不完。等到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的时候,就纠集了一批朋友,把镇上的一个废弃的厂房改成了俱乐部,专门玩朋克音乐。 

“当然了,这辆车没有《变形金刚》里的那辆那么酷。”他说,“说到底,有辆能帮你打架的车,还有个年轻姑娘陪你一块兜风,有时候在车顶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接吻,这是每个美国男孩的梦想。” 

可是Peter没有能打架的车,也没有年轻姑娘。几年以后,他拿着一个教授的推荐信去了纽约大学继续念书。教授说,你喜欢艺术又会点技术,为什么不去纽约碰碰运气,学点新媒体艺术呢? 

第二次毕业之后,Peter来了北京。其实他有点无奈,因为在纽约这个大苹果里,找不到属于他这条毛毛虫的虫眼儿。他试着去一家网站实习,可最后人家只留下一大群实习生里最漂亮的姑娘。他想,反正自己喜欢中国电影,那就去中国看看吧。 

既然说到了北京,我们的话题终于回到了奥运。他说他最想看水球比赛,因为他手头正在发行的一个纪录片叫《Expication Date》,讲的就是美国奥运水球队的故事。北京能开奥运会,他也很高兴,不过又有点委屈,因为他弄不到门票。他不明白:“都说北京奥运是绿色奥运,我怎么觉着是红色奥运啊?干嘛管那么严?奥运要是办成一个朋克大PARTY,不好吗?” 

 

 

 

送北京奥运一个日本词:“共生” 

在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上,中国需要做到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国与国的共生 

口述 | 道上尚史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侯燕俐 

众所周知,1964年,日本举办了奥运会,东京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不能说只是通过奥运会,日本经济才得到高速成长。 

通过举办奥运会,日本收获的更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点是民众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第二点是日本当时是战败国,在那样的背景下作为东道主,能够从心底里为外国选手喝彩,从而被世界认可。 

目前中国经济是带动其他国家发展的引擎。通过举办奥运会,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评价可以上升。如果中国不仅在发展经济上,在其他各方面评价都能上升的话,就能更加和谐发展,最终赢得世界各个部分的共同发展。这是其他国家真正期待的事情。 

当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是亚洲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所以体会到中国这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在体现整个国家的威严。看到在环境、交通、安全保障、志愿者、奥运会教育方面,全民都在为奥运会做准备,我深感敬佩。 

在欧洲人看来,日本人比较“东洋式”,而中国人则比较偏“美国式”,所以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容易了解。日本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明确说出“YES”或“NO”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经常对日本学生说,要向中国学生学习,勤奋学习。 

毋庸置疑,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要真心为外国选手加油。我经常跟青年学生打交道,在中日青年交流中有个说法叫“心连心”。那么对于来中国参赛的选手,也应该营造一种心连心的感觉。 

在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上,中国需要做哪些努力呢?在日语中有个词叫做“共生”。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为了生存,去开发,一味破坏自然界,这是不行的。另外,国与国不同,不能一味打架与争论,要协调发展,这也是一种共生。发展环境是最重要的,不能只是追求GDP,还要协调前进。 

在这一点上,日本深有体会。上世纪60年代,日本也有所谓“公害”企业,一味追求利润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造成企业与国民大众之间的关系紧张。现在的企业意识到自己是社会重要的一员,也要尽社会责任。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管理非常注重细节,不仅仅听从上级的命令,对在现场工作的年轻人的提案和意见也十分重视。美国也注意到了日本企业管理的该特点,并进行了学习。在探索真正适合的经营方式上,中国企业还有待提高。 

今年4月,日本企业成立“在华声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日本人之会”,支持北京办好奥运会。世界各国的人士都会来北京,参加这一盛大的聚会。日本的书法界、音乐界、摄影界都有类似想法。 

 开篇语 新年寄语 寄语中国篇

我本人看好北京奥运之后中国的发展。也许在半年到一年时间中,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上问题不大。 

中国以后的发展,关键词就是共生以及协调。希望中国的青年朋友,去国外走一走,拓展自己的视野。当然最希望的是,大家都能来日本。 

道上尚史 

道上尚史欠身而入,带着日本人特有的谦恭神情,一旦坐下开讲,眼镜背后的眼睛却生动活泼,手势也丰富起来——如同其会客室里的博古架与Hello Kitty招贴画能够有机地统一。 

这位去年5月初到任的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公使,几乎第一时间响应了本刊奥运专题的采访要求。长期以来,日本企业是中国企业重要的学习榜样。而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经验与心得,对北京奥运进行解读,又会有哪些重要的发现呢? 

 

 

 

“龙象”都要找回创新传统 

中国从2008奥运会中获得的经验和成功对于印度在未来举办奥运会都能提供方案与灵感 

口述 | 拉奥琦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侯燕俐 

像世界上很多人一样,我也期待北京奥运会的到来。能够亲自见证奥运令人兴奋。中国政府和人民为这场体育盛事投入了巨大的努力、时间和资源,其努力和决心已引起世界的瞩目。北京作为世界级的城市,将会拥有更好的交通和其他服务。很大意义上,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不断融入世界的全球化的中国的新面孔。 

中印是邻居,北京举办奥运对印度来说感觉非常特别。中国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北京举办奥运会树立了一个典范,证明中国人敢于梦想,启发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游客、体育界人士、城市房地产发展商、基础设施建设者等纷纷来这里来了解奥运会的规模,跟这里的专家会谈,交换看法,增强协作知识。 

如果中印能很好地整合,我们几乎是无敌的。这个世界越发成为一个基于观点、科技、整合价值的世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都有优秀悠久的文明史。曾经辉煌过,也曾低落过,现在又在新的世纪里崛起。世界和亚洲地区都在看我们如何整合。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既要展示自己的特性,又要尊重其他文化。 

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将在德里召开。围绕运动会产生的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现有的场馆、增加旅馆的数量等,北京奥运模式都能给予启示。中国从2008奥运会中获得的经验和成功对于印度在未来举办奥运会都能提供方案与灵感。当然两国情况有诸多不同,我们会灵活采用,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但以人为本是共识。 

很难脱离经济因素来单纯将奥运会想象成一场体育盛事。全球的关注和报道使得奥运会成为企业不能错过的机会,来提高和延伸自己的公众性。印度的公司肯定也不会错过这四年一次的机会。 

我们对中国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日益增强的中印关系的价值,这就像一只上涨的股票。印度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之一,目前印度已经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去年,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390亿美元。2007年,中印之间的游客往来超过50万。其中的46.1万是印度来华人数。印度已经成为来华国外游客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比例,中印将会成为任何两国双边经贸关系最富成果的国家。我们之间的战略合作已经吸引了全球的想象。 

中印之间富有活力的关系,使得各自都有足够的优势和灵活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比如,中国公司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合同与在建项目额达到120亿美元。同样的,印度IT业也已经出现在中国市场。 

印度的文化传统是赋予每个人以处所,每个人以不同的观点,非常宽容和多样化。我们能平衡不同的地区、宗教信仰、语言等等,这可能是印度的魔力和优势所在。在边远地区金融解决方案、减少贫困人口等问题上,印度已经跟中国展开对话。 

我没有水晶球,无法预测后奥运的中国走势。但看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基本面保持不错。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地区很重要。今后中印两个经济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重新找回创新的传统。 

拉奥琦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教授Anil K Gupta的话来说,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Nirupama Rao)是个非常Nice的女士。“咱们去花园吧,那里更美。”身着传统服饰纱笼的Rao温柔地邀请道。或许更加醒目的是这么几句:“中国和印度都有优秀悠久的文明史,如果双方资源能够很好地整合,我们将是不可战胜的。” 

若有所思时,Rao会习惯性地抚摸脖颈的珍珠项链。在她看来,日益增强的中印关系是一只不断上涨的股票,北京奥运会定会给印度提供难得的灵感。 

 

 

 

奥运只在电视里 

奥运会对他来说只是多看会儿电视而已。或者说,只是多看会儿电视里的羽毛球比赛而已 

文 | 本刊记者  雷晓宇 

我要怎么说才能让你明白我的千言万语?你要知道,这世界上总有和奥运无关的地方。中国属于世界,可中国不是世界。这个热情、充满理想并且略带疯狂的国际主义漩涡并未挟裹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雅加达和巴厘岛的13天里发现的一个事实。 

飞机在吉隆坡降落的时候正是中午,阳光慷慨又刺痛皮肤。我们被一辆冷飕飕的大巴径直拉到市郊去参观水上清真寺。这里一片宁静,有被太阳照到滚烫的湖水、疲惫的水鸟、一群属于安拉的庞大的圆顶寺庙,还有棕色皮肤的人们穿着鲜艳,他们走来走去无所事事,神色轻松又虔诚。一切仿佛从未发生,一切也永远不会发生。 

我找了一把椅子坐下,看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无关紧要的人。周围只有一个华人,他正好坐我旁边。不经我提醒,他不会想到和一个北京来的人谈论奥运会。 

“啊,对,离北京奥运会不到三个月了呀。”我纠正他说,其实不到两个月。他笑得有点不好意思,说,其实他自己、他的家庭、他的朋友都没有打算去北京看奥运会的。奥运会对他来说只是多看会儿电视而已。或者说,只是多看会儿电视里的羽毛球比赛而已。 

他在吉隆坡的一家旅行社工作,所以很清楚到时候北京的酒店、交通消费会有多么昂贵。他一个月的收入满打满算是2000多马币,合人民币4000多块,他太太是个家庭妇女,没有收入,再加上两个正在念小学的孩子,这份收入在马来西亚算是中产阶级了,够在吉隆坡的非中心城区供一所80平方米的公寓——不过要说负担一次奥运观光行程,却是不敢想象的。 

“要是印尼队和林丹打,我肯定希望林丹赢。可要是马来西亚队对林丹,我当然站在马来西亚一边,因为我是马来西亚人。”在他的世界里,国籍早就战胜了血缘。奥运会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中国人也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这一点顺理成章,再自然也没有了。他甚至说,现在谁也不会再谈“九七”金融风暴了,十年之后,所有马来西亚人关心的都是怎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他自己关心的则是大儿子夏天的升学问题。 

汽车经过雅加达市区运送香料的运河时,已经闻不到胡椒、茴香和黄辣椒的香味。他们指给我看,十年前排华骚乱时候被焚烧的房屋至今没有修复。那些漆黑的房梁和断裂的砖墙裸露在潮热的空气里,缝隙里已经长出金黄色的衰草。印尼的羽毛球队能不能拿金牌?他们想知道,但仅此而已。他们更想知道,明年印尼大选会是谁水落石出?这个人能不能保证他们有权利穿戴金器携带现金在夜晚出门散步? 

可是,我并不敢说,他们就一定没有我快乐。离开巴厘岛的那个黄昏,我在一家集贸市场的停车场里看一群小孩子踢足球。他们穿着欧文和C罗的球衣,就像我们当年穿巴乔的球衣并引以自豪一样。他们奔跑、流汗、射门、互相争执、突然哭了然后又言归于好。 

有个孩子把球射偏到我脚下。这真像庸俗电视剧里的情节。我也不由像庸俗电视剧里一样感慨:所有的童年都是一样的,成年人却各有各的烦恼。 

难道我所有的行程都和奥运无关?不是的。比如,新加坡的国庆节就在奥运会开幕的第二天。比如,当地的华文报纸一样有奥运会专刊,说不定做得还比我们好呢。 

不过,在长达13天的欢乐和思念中,只有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以后,一想到这次旅行,我就会想到它。 

那是一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我昏昏沉沉地坐缆车上云顶去见识赌场。同车的是位老华侨,他杵着拐杖艰难站立,大部分时间沉默,偶尔开口的时候只是咳嗽,还触目惊心地戴着一只米色的塑料颈箍。后来我在赌场陈旧的轮盘赌柜台边又看见了他,他换了一个人般,神情无比专注,眼神精光四射,手边一张练习本的纸头,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概率的换算公式。 

一个摔断了脖子的独居老人,如此挣扎着都要上山赌博——这是什么精神?你能幽默地说一句,这其实就是奥运精神么? 

 

 

 

世界平了,我们的心有放平吗? 

每个人心境的扩展,都像破茧一样,要经历一段痛苦的阵痛。中国人放软自己身段如此,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也是如此 

文 | BOYI 

最近好几个国外同事,都先后问过我这个问题: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也包括中国同事们互相间自省的讨论。 

他们说的中国人,确切地说,是来自大陆、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而不包括香港人、台湾人。这里并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在海外,确实是这样的事实,各个地区的华人就是很自然、鲜明地有着深刻的界限,无论来自自己,还是来自外部。 

同事疑问的由来,是他们看到、接触到的中国人,和从中国人自己嘴里说的中国人不一样,并给他们造成了困扰。在语言沟通无障碍的新加坡,思维和文化的沟通却有着天然的鸿沟。反而在语言完全不通的国家,大家更少烦恼。“哈喽啊”“你好吗”“你们为啥只能生一个孩子”“因为再生中国就爆炸了”,简单的语言,更容易交流,难的也说不清楚。 

有的时候,我们过高的估计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别人对中国的兴趣。媒体的声势是媒体,商业运作是商业,老百姓的感受是大多数。即便在距离中国这么近的东南亚,即使和我们拥有这么亲血源关系的新马华人,对大陆文化的认同,与同港台文化的认同,相差多远? 

不考虑海外对中国的接纳或成见,更多反观我们自己: 

世界平了,我们的心有放平吗?我们有没有大国沙文主义般的,轻视别人的文化?我们有没有感到受到成见后,反而更自负?我们的话题是不是经常出现,中国怎样怎样?我们的爱国气势,有没有让人感到不舒服?  

曾经和一哥伦比亚的男孩做过一个月的House Mate。有次问他,你手上戴的绳子是什么?他说,“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标志,出国就会戴着。我很爱哥伦比亚。”尽管我后来才知道,那里被很多人称作“大毒枭猖狂的国家”,但他对自己国家爱的表述,是那么自然、得体,让我始终觉得那里是很美好的。 

很喜欢看台湾综艺节目《全民最大党》,用娱乐的方式,来讲时事。虽针砭时弊,更重娱乐大众。他们讽刺台湾立委,开大陆客玩笑,更拿马英九、陈水扁开涮。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节目的评论留言,最多的就算两岸网民吵来损去。我也是很“说不得的中国人”,记得刚出国上英语课,老师拿来一篇讲中国问题的剪报,上面没说几句我们的好话,气得我差点冲出教室。 

评判又怎样?讽刺又怎样?不能对这些泰然处之,是不习惯?还是不够自信? 

曾经的旅行总是脚不沾地。刻意地“像当地人一样生活”,采访着体面的海外人士,似乎大家在外生活得都不错。然而真正接了地气儿,残酷的数字告诉我们,这些人,不会超过各国华人的5%。而这种“不错”,并不是仅仅指物质上的。 

杂志上异国的美好印象,和异国生活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时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集合。莫扎特的小提琴再动听,大多华人还是一头扎在餐馆里,一盘子一盘子炒菜;布拉格广场的玻璃再五光十色,90%华人还在城市边缘的大市场倒货。大家还在重复着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而每个人心境的扩展,都像破茧一样,要经历一段痛苦的阵痛。中国人放软自己身段如此,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也是如此。 

BOYI 

在游历了十多个国家,采访了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后,BOYI发现,“大家还在重复着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个有趣的观察,是在中国崛起、北京奥运成为世界焦点的背景下。你会发现什么?世界虽然平了,但“我们的心有放平吗”? 

BOYI原来是某时尚杂志的编辑,2007年初办了工作签证去了新加坡一家出版公司工作。她去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十几个国家,为一套海外华人系列丛书组稿。本文是她采访完之后在icolumn网站写的博客。 

 

 

 

奥运后,生活仍将继续 

奥运之后,奥运会的一些设施,比如水立方等场所,都会变成公共娱乐的空间。就这样了,生活在继续。不会因为奥运而有太大变化 

口述 | 娜奥米·埃伦·马金达 

采访整理 | 本刊见习记者  吉颖新 

我在大学时候学的是社会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外交部,到现在已经从事外交工作26年。社会学的学习主要就是了解人与世界,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将中国文化和发展的情况介绍到博茨瓦纳,这是我的职业。在中国期间,我曾经因工作到过也旅游过很多省份。你看我的地图,这些扎图钉的地方都是我这三年去过的省份和城市(记者数了一下,差不多有四十多个地区,其中图钉扎的最多的地方是浙江省)。是的,我最喜欢浙江,而且浙江那个地区商业比较发达,我们之间的商业活动比较多。我喜欢西湖的美妙。还有在西安看过的兵马俑,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在中国,我最喜欢的城市,还是北京。也许是因为住得习惯了。在北京,下班后我半个小时就到家了,很方便。我住在三里屯外交人员官邸,呵呵,我爱我的三里屯。 

在这里,我能看到各方面都在为奥运积极地准备着。每一个国家,都想得到举办奥运的机会。奥运虽然是一个体育方面的项目,但它是一个机会,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到一起,也可以说2008中国得到这样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活力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奥林匹克精神是很快乐、很和平气氛下的竞争精神,之前发生的袭击火炬等不愉快的事情,是和奥林匹克和平主题相违背的。奥运前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天灾,像地震,但我想中国政府不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抗震救灾上面,会在抗震救灾的同时,搞好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很明显,我感觉到现在北京很多的基础设施都在改进,我看到一些饭店、路标也都加上了英文,车辆行驶也做了新规定,以保证环境和交通。我曾经作为外交使节在中国官方的安排下去鸟巢、水立方参观过,我看到这些基本设施都快完工了。所以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成功。 

中国虽然被称作发展中国家,但我看有些方面可以说跟发达国家差不多。你从窗外看出去,高楼大厦林立。从建筑、建设的情况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现在不仅在北京,在中国其他的城市也都能看到建筑工地和新建筑的崛起。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到处在施工、大搞建设。 

我也去过中国的农村。我们国家的国防部长来访时,我们去过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矿区。我看到人们用干牛粪烧火、烧水。博茨瓦纳的农村也这样,其实世界其他地方的乡村都差不多,都过着不同于大都市的简朴生活。当然我也能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贫富差距,贫困地区的孩子家里交不起学费,无法上学。在博茨瓦纳的农村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 

确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引来世界各地的人,这会带动消费,对经济有所刺激,比如住宿、餐饮、航空、名胜古迹的旅游等等,都会比平时更赚钱。奥运之后,奥运会的一些设施,比如水立方等场所,都会变成公共娱乐的空间。就这样了,生活在继续。不会因为奥运而有太大变化。 

如果将奥运看作一个IPO,我是不太会购买的。倒不是不看好奥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因为我自己不精于这种理财方式。其他的IPO我也从来没参与过,是的,我从没买过任何一只股票。因为我始终感觉它们的风险太大。我会关注其它的理财方式,比如投资房产。在博茨瓦纳我投资了一些物业。现在博茨瓦纳地产业跟中国一样很兴旺,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建筑工地,也有很多中国人在那里搞工程。 

我一直喜欢女子垒球运动,从小就开始打,一直到大学毕业,还曾经到邻国参加过比赛。我希望非洲的运动员,比如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在奥运会上会取得田径项目的好成绩。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一切都做得不错。如果有一点,就是建议出租车司机好好学习一下英语。看上去他们目前还没法用英文和外国人交流,这是个问题。希望能够改进。 

马金达 

马金达女士是驻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女大使之一。与新加坡、以色列的女大使一样,这位来自博茨瓦纳的女外交官有着成功的职业生涯。自1982年她在伦敦开启自己的外交之旅,之后凭借自身的优秀和智慧,从普通的工作职位一直做到独当一面的女大使。 

2005年,她奉职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城市里我最喜欢北京,我觉得这里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很发达,很方便。” 

马金达大使认为,作为一个外交官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驻在国”的各种情况,包括经济、文化等,然后介绍给自己的国家。谈及2008年奥运会,她说,对中国很有信心。 

 

 

 

我是一个“北京市民” 

我先生是中国人,周围的圈子大部分是中国人,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外国人,而是一个北京市民 

口述 | 易玛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侯燕俐 

眼下的这段时间对北京和全中国都很重要。塞万提斯学院一直跟北京奥组委有合作,我们编辑了《西班牙语100句》,方便大家掌握一些基本西班牙语。此外,李宁公司提供西班牙运动员的服装,也赞助我们出了一本西班牙语的《北京指南》。 

2006年9月,我们开始负责培训100个西班牙语翻译。自己编写教材,从北京、天津8所大学大四学生中进行选拔考试,选拔100人,提供奖学金。授课150个小时,每个星期4个小时。现在已有30个人去西班牙培训,回来即可给奥运会做陪同翻译。 

我们培训的不只是西班牙语,还涉及到体育术语、文化背景。大学生做陪同翻译往往经验不足。我们还要告诉他们在各种特殊情况下如何做出应急处理。比如护照、行李丢失或如何陪同媒体团等等。 

对我们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是一个推广西班牙文化的契机。由教育与体育部和西班牙新闻社合作的体育摄影展览会在这里举行。此外在西班牙皇家成员来华期间,我们会准备一场毕加索的展览。西班牙有奥运举办经验,奥运之后还是希望保持这些经验。在《西班牙语100句》中我们专门编写了一条:“马德里作为候选城市将申办2016年的奥运会。” 

西班牙外交部下属的塞万提斯学院在全球有70多个中心。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非常年轻,今年刚满两周年。中国老百姓对西班牙语很不了解,认为它是小语种。我们想要改变大家这样一个概念:因为母语是西班牙语的人口已达5亿。 

我们不仅代表西班牙,还代表西班牙语大家庭。由于历史原因,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几内亚等国都讲西班牙语。在美国,讲西班牙语的人口达5000万。西班牙和拉美、北非的关系密切,它是一个平台,通过西班牙可以辐射到其他地区。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增多,所以大家学习西班牙语的热情日渐高涨。 

中国公司在西班牙发展很快。中国企业家在西班牙建立工厂、办事处。海尔、华为都在西班牙有项目。西班牙公司跟中国的一些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西班牙电讯公司与中国电信确立合作关系,西班牙银行也找到“对象”了。 

我曾在2003年回西班牙,在当地的“亚洲之家”工作。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中国和学汉语感兴趣。不少人想学中文不知道去哪里学,常常接到咨询电话,我们也办了一些培训班,请来中文老师。现在孔子学院在西班牙发展很快,已经跟4所西班牙大学有了合作。 

我喜欢中国的文化、艺术、瓷器、电影,很盼望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过去收藏了很多瓷器。现在没什么可淘的了,没真货了。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最近看了顾长卫导演的《立春》,边看边哭。 

我先生是中国人,周围的圈子大部分是中国人,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外国人,而是一个北京市民。虽然社会变化快,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一直还在,比如对老人的孝敬和对孩子的教育投资。 

记得我刚到中国上学的时候学到一个成语叫“塞翁失马”,这非常代表中国文化,非常实际,也非常理智。什么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非常灵活,接受新的东西。这个路不好走,就选择走别的路。 

第一次来北京,是1979年。到今天中间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学院编的《北京指南》,几乎一天一改。今天新添一个餐厅,第二天又没有了,搬到别处了。永远跟不上,刚出来已经老了。 

易玛 

“猫头鹰在西班牙文化里代表智慧。”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图书馆馆员向院长易玛解释馆内新置的装饰品。“有意义,就是可以被接受的。”黄发碧眼的易玛莞尔一笑。 

任何一个会讲流利汉语的外国人几乎都有一段中国缘。自称“北京市民”、最喜欢导演贾樟柯的易玛不仅先生是中国造——当年崔健“御用”鼓手刘效松,且周围不少朋友都是中国艺术界人士,“老栗”(栗宪庭)、方力钧之名信手拈来。最让她津津乐道的是2002年,还是西班牙驻华使馆文化专员的她,安排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里克·伯奇和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对话。“他们在劲松附近的一个酒店边吃边聊,很兴奋!” 

 

 

 

中国,保持轻松的态度就好! 

中国奥运气氛很隆重,这可以理解,但不要太紧张,请注意,这是一个快乐! 

口述 | 科里 

采访整理 | 本刊见习记者  吉颖新 

我个人的第一个奥运经验是和“会”有关。我出生的第二年,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个“街上很多人跑来跑去开会”的记忆(当然也有悲惨的一部分,那届奥运会恐怖分子杀死了一些以色列的运动员)。记得我们城市里很多的奥运规划都被保留了下来,像奥运公园、体育场馆。 

说实话,最近这些年我对奥运的兴趣在逐步减弱,因为感觉它变得越来越是一个商业化的活动。特别是很多运动员为了取得好成绩,服用兴奋剂、打针吃药。这总让我感觉赛场上跑的不是人,是药厂!当然,奥运是一个好事情,比如:运动员很快乐,很兴奋!这是运动员的节日,是一个庆典。 

相比来说,我觉得大众体育运动更重要。奥运是其中一部分,应该是起到拉动的作用。奥林匹克精神,从古希腊来说,是一种比赛与竞争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因为比赛总比打仗好。新时期的奥运也是这么一种精神,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用和平的精神去展开一场比赛。这不是打仗,所以要用轻松的态度、快乐的方式来进行,才有意思。运动员可能会紧张,因为毕竟要比赛,争夺冠军。在我看来,参与比拿冠军更重要。不要为没拿到冠军而沮丧,觉得对不起谁,保持放松态度,快乐地来参与一场盛会,就好。 

这次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当然和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的位置的提升都有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摩擦的地方。现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不了解,东西方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而奥运是太受瞩目的一件事,其实这个期间出现不理解的事情也是正常的。中国奥运气氛很隆重,官方很看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太紧张,请注意,这是一个快乐!如果说“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一下来了很多客人,不也是一种快乐吗?那么中国该怎么做主人?这在中国和世界其实也有不一样的看法。比如:不同的文化在待人接物上存在差异。西方人来到中国,很多中国青年人会特别关注,表现很热情——您要干吗?我来帮你吧。——我送你吧。等等。西方人会觉得有些烦恼——哦,轻松一点,我自己能来——哦,不用了,谢谢。放松。 

现在我的感觉是为了迎接这些客人的到来,中国在很多方面是先把不好的方面遮盖起来,只想把最漂亮的事物显现出来,比如:民工在奥运期间不让在北京停留,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之一,他们会赤膊之类的可能影响市容。其实不必这样担心的。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正在快速发展中,有问题也是正常的。西方人来,他们更想看一个现代、真实的中国。但“哇,没有问题,一点没有问题”,这正常吗?西方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不真实。他会想,“其实你来我们家也会看到我们家的问题。哪里可能一点问题没有呢?”  

假设奥运作为一个IPO,从经济角度我不会买,因为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有象征价值的股票。现在北京大搞城市建设和规划,那修一个地铁、修一条路难道只是奥运会期间两个星期有用,在短期内就把钱收回来吗?这目光太短浅了,不是这样的。城市建筑、整个交通结构的改进和建设应该是真正对北京城市建设有作用。奥运只是一个启动力量。真正的奥运目标永远不是“Money”能达到的,它应该有更丰富的含义和内涵,有更丰富的文化概念在其中。 

外面(世界各地)很多人来了,他们带着问题,有些好奇;他们来参观奥运会,也游览中国的名胜,了解中国社会民情,他们是充满兴趣的。中国,北京,如果还有没做好准备的地方也不要担心了,这是一个互相增进了解的过程和机会。 

中国,保持轻松的态度就好! 

科里 

1971年科里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在大学学习医学的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迷上了汉学,并开始攻读,2002年获慕尼黑大学东亚学院汉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德国歌德学院工作,2005年出任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举家来到中国。 

更为有趣的是,喜欢中国文化的科里,不仅在全球化的范畴内从事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工作,而且身体力行地娶了一个传统“地道”的中国老婆,还有了两个跨文化对话的“爱情小结晶”。 

与科里聊天,让人觉得生活如此和谐,世界充满快乐。尽管谈论的是奥运这种很宏大的主题,也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奥运不应仅是华丽短暂的展示 

一个国家举办奥运这样的大型活动,一定要考虑到潜在成本和长远利益,不能只是作为一种短暂华丽的展示 

文 | 保罗·海道克 

采访整理 | 本刊特约作者  苑显鹏 

北京和伦敦是东西方两座伟大的城市,百年奥运将于2012年第三次来到伦敦,这足以说明伦敦的魅力和实力;同样地,北京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首都能够承办这样一场体育盛会,也证明中国真的不同了。 

几年前,我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我相信我的大多数同胞们也是这样的。有时我不得不质疑我们媒体的态度和能力。虽然我们从一些文章报道中也知道中国正在大发展,但毕竟没有直观的感受,去过中国的英国人毕竟还是少数。但去年及上个月的北京之行,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的中国、今天的北京。我见到了北京场馆的建设,鸟巢、水立方真的不可思议,那肯定都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 

因为举办奥运会,北京肯定会被世界更好地了解,更多的投资会涌向北京,涌向中国,还有那庞大的旅游收入。不过一个国家举办奥运这样的大型活动,一定要考虑到潜在成本和长远利益,不能只是作为一种短暂华丽的展示。我在北京看到了那么多的宏伟建筑,但我不能明白为什么建设他们的工人竟有的还睡在桥下和马路边。 

以前很少人研究奥运的长期效应,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后奥运经济”。奥运是否能真正造福当地人民, 政府在做项目规划时必须考虑清楚。当年英国上下关于奥运会馆选址很有争议,最后把它定在伦敦东区——大伦敦行政范围内最落后的一个区。因为议会和当地政府辩论的结果是不但是要举办一场成功的奥运,更要为当地经济的长期开发和就业安置问题着想。 

北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很多挑战会因为奥运的举办而暂时被忽略, 就业岗位虽然会因为奥运的举办而暂时改善,但这样的问题奥运之后还必须长期面对。场馆的长期开发利用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有一些欧美媒体“唱衰”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但就我观察所见,大部分举办过大型活动的国家,他们所体现的真实经济情况是:举办后总是好过举办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有了抗压减震的构架。奥运的举办是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奥运过后中国的经济会因此出现急剧的后退甚至崩溃。前阶段中国股市的上升,是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因为奥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上升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泡沫;最近的跌势一部分是因为泡沫的自然破裂,全球的金融颓势也是一个重要影响。 

如果把“北京奥运”作为一场IPO,我当然会购买这只股票,而且会大量购入,长期持有。依托着这样庞大的一个经济实体,有着那样一份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经过了一系列的全球路演,得到了很多机构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前景是那么的诱人,这必将是一次成功和精彩的IPO,难道你们不这样认为吗? 

保罗·海道克 

英国人保罗·海道克喜欢反问和摊手。这位伦敦PLUS交易所市场经理在伦敦资本市场上有着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致力于新兴亚洲市场上市资源的开发,最近竟也迷上了体育与国民经济的专题研究。 

去年以及不久前一个月,保罗两次随伦敦高级金融考察团访问中国,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 

 

 

与北京分享悉尼经验 

北京的方式基本还是中式的,它同时融合了中国文化,也借鉴了其他城市的经验 

口述 | 埃里克·温顿 

采访整理 | 本刊记者  胥晓莺 

如果说作为全球投资人,我看好中国在奥运会后的发展机会。悉尼奥运会后,澳大利亚出现了经济疲软现象,失业率上升,但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虽然现在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好,对中国制造的总体需求会降低,但需求不会停止。而不管国际发生什么,中国国内持续增长的经济政策不会变。所以我的判断是,中国会受物价上涨、国际经济下滑的影响,但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并且还会帮助世界经济的复苏。 

我们从2002年就开始了与中国的合作,悉尼奥运会之所以能成为萨马兰奇所说的“最好的奥运会”,很大原因在于成功的商业运作。悉尼奥组委引进了一批商业精英,他们的管理和经营知识能力与奥林匹克相结合。我们希望把悉尼的经验与中国分享,也在这个过程中为澳大利亚的企业寻求与北京奥组委合作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亮点,所以我们秘书处的工作重点如今已转向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对于北京来说,奥运会之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非常重要,北京必须及早做准备。它需要我们正确评估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必须是现实的、可行的,制定一些实现目标的流程,这些流程应该具有创意,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就人而言,北京提出了人文奥运。北京奥运会有1万多志愿者,而且政府和奥委会之间进行合作,开展大规模教育和媒体活动,通过组织这次奥运会来提高北京政府的管理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奥运会带来的,它改变了人们的理念和做事情的方式,而且会在今后促成更大的变化。 

中国面临着人口的巨大变化。在以后的20到30年当中,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会达到老龄化,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要解决人才和技术创新这些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绿色资本和绿色建筑的问题。我们也在悉尼制定了一个奥运期间的城市规划,而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看到像可口可乐这些企业也参与到城市环境建设当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对于北京而言,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能够为北京的环境改善带来巨大的收益。 

在我看来,北京和任何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不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北京从开始申办奥运,准备奥运,到现在组织这场盛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建议,但北京的方式基本还是中式的。它同时融合了新的、老的中国文化,和从别的地方吸收的想法和建议,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城市规划也是这样,北京需要吸收新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目标明确。我希望北京好运气,我也相信北京一定能够举办一场成功的奥运会! 

埃里克·温顿 

埃里克·温顿(Eric·Winto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政府州及区域发展部高级经理,悉尼-北京奥林匹克秘书处处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别顾问。温顿在亚太地区和欧洲有长达30年的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经验。他曾经是悉尼奥运会几个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如今通过悉尼-北京奥林匹克秘书处,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传授悉尼经验,也为澳大利亚企业寻求全球合作。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独一无二的模式。 

 

 

奥运“遗产” 

奥运会对芬兰、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腾飞,国民的思想也因此而改变,这是奥运会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李关云 

“我遥想中国街市灿烂生辉的屋顶,遥想那绿接天际的草原。” 

两年来,在和同事穿越十几个奥运主办城市的过程中,我经常想起日本作家、马拉松爱好者村上春树在小说《去往中国的小船》中写的这句话。 

自从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之后,中国政商两界就开始为2008奥运会付出巨大努力。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希望借助奥运会让全世界重新认识这一个崛起中的东方大国,而中国的企业家们,也希望把奥运会当作他们走向全球的跳板。 

但相关经验的缺失,也使他们茫然和紧张。而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给中国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往奥运赞助商的营销经验,也能给刚开始尝试体育营销的中国企业指明方向。比如怎样避免1976年的“蒙特利尔陷阱”,后者30年后才把债务还清。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如何在故乡将百年奥运变成了自己的营销圣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怀着这样的目的,记者踏上了追寻历届奥运历史记忆的旅程。 

巴塞罗那:奥运只是开始 

“你可以想像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本身每一处都需要改造,”巴塞罗那市政厅运动议员Pere Alcober i Solanas对我说,“我们必须感谢奥运会。” 

Pere Alcober时任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开幕式庆典负责人,“1986年巴塞罗那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时,我当时正在餐厅,所有的人都停止了用餐,奔向外面开始庆祝游行,这样的兴奋心情一直持续到1992年。点燃奥运火炬的那一刻(巴塞罗那残奥获奖射箭选手雷波洛远距离射燃圣火),一切都非常简单,但是非常感动,让人情难自抑。” 

他的经验是,“奥运效应”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收益的,奥运会或许是城市从物理上来改变自己最伟大的机会。“我去过北京两次,而且已经看到了这种改变。” 

巴塞罗那奥运会总共投资超过90亿美元,其中体育设施仅占9.1%,大部分钱都投入了城市改造。在筹备奥运的6年里,巴塞罗那共对2772座建筑翻新,修建了450个市政公园,这些后来都成化为高附加值的旅游竞争力资源。巴塞罗那也完成了产业更新,旅游(占城市GDP大约15%)、电子、通讯、港口等成为支柱产业。 

“对于我们的城市发展旅程来说,奥运会从没有被看作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地。那只是个开始。1992年之后,我们推出一整套政策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设施。”巴塞罗那副市长、负责城市经济促进工作的Jordi William Carnes说。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博物馆2007年才开馆。 

沿着巴塞罗那繁华的戴格诺尔大街向前走,在新商业区的西班牙储蓄银行大楼,最高两层(22-23楼)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现为该银行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办公室,萨翁平时就在这里工作,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界和商界名流。 

东京:经济起飞的转折点 

在日本采访的时候,东京2016年奥申委主席河野一郎的一句话令记者记忆犹新——“1964年东京奥运会,让日本睁开双眼看世界。” 

东京到大阪新干线的开通,被日本奥委会总裁竹田恒和看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战后20年,东京的变化天翻地覆。对于年轻人来说,奥运使他们对于未来有了更大的梦想。”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竹田在现场观看了奥运会,他后来代表日本马术队参加了两届奥运会。 

他说,“日本经济在奥运会之后增长了很多,这从电视机的普及就能明显地看出来。奥运会对日本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在心理上给了极大的激励,日本人的思想也因此而改变。这是奥运会给日本人民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东京奥运会开启了日本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增长期。从1965年到1970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57个月,这一时期被称为“伊扎那岐景气”(Izanagi Boom)。这也是目前中国媒体最喜欢引用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今日的中国经济,与当年的日本有很大的差异,历史并不一定会重演。 

在东京银座,汇聚了众多日本知名公司的总部。银座站旁边,一群行人在日产汽车的展示厅前停下了脚步。对面,是精工表(承担东京奥运会官方计时工作)的“和光楼”。再往前走100米,是1964年破土动工的索尼大厦。同年,索尼成功研制了栅控彩色显像管——东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大约20%使用了彩色信号,直接刺激了彩色电视机的销量。之后10年,日本电视机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东京奥运会也是日本企业开始国际化的起点。1960年,日产在美国建立分公司。1962年,松下幸之助上了《时代》封面。1963年6月,盛田昭夫举家迁到了美国,他在美国与日本之间的频繁往返打开了索尼的国际视野……今天联想也已经把总部迁到了美国,杨元庆目前的状态,或许就与当年的盛田昭夫有几分相似。 

但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能让全世界擦亮眼睛看中国。 

罗马:历史遗产与奥运交辉 

这个与北京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在1960年承办了奥运会。古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如何与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结合,从而建立起了一个与世界融合的崭新的城市形象,如今正是北京面临的同样问题。 

从共和国广场地铁口出来,古朴的圣玛利亚天使教堂扑面而来。在《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就坐在广场的阶梯上吃冰淇淋……1960年,罗马别出心裁地将历史遗址作为奥运场馆,在斗兽场举办摔跤比赛,在皇帝浴场举办体操比赛。马拉松的起点设在罗马主神殿的阶梯之下,终点是君士坦丁凯旋门,穿越了千年历史。 

“1960年奥运会展示了罗马的历史文化风貌。”意大利奥委会主席乔万尼·贝特鲁奇是我们能找到的惟一参与过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人。“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呢,我去看了自行车和水球比赛……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我觉得那是最后一次‘人文奥运’,后来的奥运会更加注重外在的东西。” 

让人惊奇的是,广场周边一大片罗马古建筑群,居然都属于一家酒店所有。它竟然有这么大的手笔——让古迹再现辉煌,私人资本的力量功不可没。Boscolo Exedra酒店的经理得意地说:“很多年以前,罗马教皇就把小麦储存在这里。” 

1960年奥运会之后,罗马更重视把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郭璇,曾经在罗马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她说,中国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曾经出现过一些误区,强调单幢建筑的价值,但却并不重视历史片区的保护。同样历史悠久的北京,很多文化遗迹已成尘埃。 

伦敦:城市复兴与绿色奥运 

站在伦敦西北部新的温布利体育场之外,已很难从它那气势恢宏的彩虹形天拱上,找出与1948年伦敦奥运会举办时那个老温布利的任何联系了。 

当年,伦敦主办了二战后的第一届奥运会,也将在2012年举办北京之后的下一届奥运会。在伦敦采访期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伦敦为2012年所做的准备。与北京相比,伦敦赋予了奥运会更加直接的使命——复兴伦敦东区。 

“借由奥运会,伦敦东区的重建过程将缩短20年。”伦敦市市长肯·利文斯通的私人经济顾问罗思义说。“我们决定举办奥运会是考虑到它给伦敦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果不是从这一点出发的话,伦敦当初根本就不会申办。”罗思义透露,他与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一样,对体育运动本身并没有浓厚兴趣。 

反观北京,位于北五环的奥林匹克公园,原来是洼里乡,居住的3000多户人家并不富裕。以“鸟巢”和“水立方”为首的奥运场馆,虽然也已带动了周边商户、房地产的发展,但如果有更完善的规划,或许也能带来一个地区的复兴。 

在伦敦的另外一个深切感受是,伦敦把“绿色奥运”确实落到了实处——我们看到了一场上千人的集体裸奔。奥委会2006年就发布了《伦敦2012年奥运会可持续性发展政策》,从对气候变化、废弃物品、生物多样性、生活健康、社区和谐五大方面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公共交通。利文斯通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更以身作则每天乘坐地铁上班。他告诉记者,从2000年到现在,伦敦骑自行车的人增长了72%。 

伦敦的未来能成为北京的现在吗? 

互为参照,罗思义说,“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最后,也有留给我们8分钟的表演时间,伦敦会给大家一个期待。伦敦也打算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期间推广奥运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9284.html

更多阅读

原创 腹语爆破音教程-首篇 腹语大师jeff dunham

大家没看错,的确是腹语的爆破音教程自建群以来,群友们一直都在问腹语的爆破音怎么发,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群内以文字的形式说过很多次了,但是不断的有新的腹语爱好者加入,就不断的有新人提旧问题,呵呵!所以睡前干脆写一篇关于爆破音的文字教

中国佛友网新年寄语 习主席新年寄语

中国佛友网新年寄语岁月如梭,时光荏苒,2012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数不尽的回忆。转眼间,又一个冬季即将被朔风裹挟而去,2013年初始的春天亦要盛装步入轮回的舞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份希望;夏天是耕耘的时节,流下

声明:《开篇语 新年寄语 寄语中国篇》为网友初衷的味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