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2008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只有326亿元,同比下滑38%,而全年资本支出估计达2000亿元,落差巨大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陕北的天高而蓝,映衬得这一道石坡越发陡峭。石坡一直延伸到干涸坚硬的河谷,近70度的石壁上勉强凿出了463级台阶,当地人称之“好汉坡”。中石油的当家人蒋洁敏突然改变行程,执意要爬上坡顶看那座建在绝境处的采油站。他瘦削灵活,将随行者远远抛在后面。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试图为全集团近180万人在“冬天”里寻找一种精神坐标,他将2008年度中石油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放在了延安。7月20日,这次会议结束后,关于中石油要过“苦日子”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家曾自称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庞然大物,2008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近1/3,而且各种矛盾交织汇集。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7月初最高突破147美元/桶。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赚得盆满钵溢,让人嫉妒。然而,作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商的中石油发出的却是“过冬”的信号。
曾几何时,对中石油暴利的挞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一共识直接促成了“暴利税”的开征。在责任与效益的艰难平衡中,在油价疯涨的冲击下,中石油的利润飞速下滑,拐点不经意出现。过“苦日子”、紧缩开支正是中石油一系列变革的前奏。
中石油也“缺钱”
“艰苦奋斗是石油人的老传统,每年开会都提几句,但今年力度明显不一样。”中石油管道局局长苏士峰说。
中石油提出,至少在未来两年内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不准新购、租赁或变相购买豪华小汽车,不准新建楼堂馆所,减少各类大型庆典和仪式、各种会议、评比活动和出国考察团组,压减招待费、差旅费和办公费。上述各项支出要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10%以上。
“不管谁到作业现场统统吃自助餐,还要禁酒。”蒋洁敏事无巨细地强调,“白酒、红酒、啤酒都不行。”这场节俭风暴并非说说而已。据称,近期中石油华中销售公司一位中层到下级单位调研,接受了宴请,消息传出,被请者只好为4000元的餐费自掏腰包。
让中石油在外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则是精简人员计划,“企业用工总量增长过快,人工成本总额快速攀升是突出问题。”蒋洁敏分析内部环境变化时强调。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举例说,“目前长庆油田(总部位于西安的中国第二大油气田)用工总量10万人,油气当量2500万吨,按照规划2015年达到5000万吨,用工仍然在10万人内。长庆能办到,我想别人也能办到。”
蒋洁敏提出中石油员工总量三年内要削减5%,而且从今年开始市场化用工和劳务用工全部纳入员工总量考核,有人据此推算中石油将裁员近8万人。2000年中石油上市前夕曾轰轰烈烈地以买断工龄方式压缩编制,许多几代都在油田工作的职工颇有怨言,这令集团公司颇为头疼,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稳定办公室”。从此裁员成为有关中石油的敏感话题。
这次裁员8万人的说法传出后,集团公司很快有人出面澄清该说法不准确。但实际上,大力精简冗余人员,无疑是削减经营成本的最快捷路径。年报显示,2007年上市公司中国石油(601857.SH)员工现金薪酬和其他人工费用较2006年同期增长22.5%,总额达506.16亿元,为2001年上市时的3倍多,但人均效益却没有相应增加。
素来“财大气粗”的中石油,为何要牢牢捂紧钱袋子?
“我们工作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吉平在生产经营报告中提及,“经营效益大幅下滑,受成品油价格机制不到位、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集团上半年实现利润同比减少38.9%。”
根据2008年首季季报,中国石油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只有326亿元,同比下滑了38%,而2008年资本支出估计达2000亿元,之间落差巨大。若全年延续此规模的现金流,很难支撑正常的发展。有分析师认为,今年中国石油的净利润大致在1000亿元左右,假设按照40%的分红比例,能够剩余600亿元,再加上700亿元的折旧,现金流能维持在1300亿元,离资本支出还有700亿元的缺口。
因此,对中石油来说,除了勒紧腰带,还不得不对外举债。延安会议结束10天后,中国石油召开2008年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关于在境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议案,这意味着该公司即将发行不超过600亿元的公司债。所募资金用于满足公司中长期资金需求、调整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以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项目投资用途。
此举将创下中国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司债发行纪录。
双重角色的尴尬
就在中石油高调重提“艰苦奋斗”时,疯狂的油价令数家国际石油公司大尝甜头。得益于二季度油价上升35%,英国石油公司BP销售收入增长了49%。根据其7月29日发布的二季度财务报告,净利润达到94.65亿美元(约合647.29亿元人民币)。
7月31日,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石油宣布了2008年第二季度业绩,利润为34.4亿欧元(约合366.4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2.7亿欧元上涨了51.54%。
同日,世界第二大石油企业壳牌也宣布了自己的业绩,该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了116亿美元(约合793.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33%。今年以来,壳牌平均每桶原油销售价为112美元,而去年不过64美元。
世界油价走高与中石油效益下滑形成巨大反差,归因于成品油价格倒挂、炼一吨赔一吨,这已是老生常谈。“出口原油自然是最赚钱的生意,但从国家资源安全考虑这笔钱不能挣。”一位中石油集团高层说,不仅是原油,成品油出口也要严格控制。中石油上半年汽油出口同比减少63%,柴油出口从2007年9月以来则完全停止。不但如此,中石油还承担价差亏损进口成品油239万吨,以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
单纯炼化业务的亏损尚不足以构成巨大的赢利压力。中国石油目前年产原油1.3亿吨,加工1亿吨,生产原油基本供应自己的炼化厂,这就是所谓的上下游一体化。问题是,它还必须为自产的石油缴纳巨额特别收益金。
自2006年3月26日起,国内开始对石油商征收“特别收益金”,又称“暴利税”。石油开采商如果销售价格每桶超过40美元,所获得的超额收入将按比例征收税款,以补偿下游弱势产业。“特别收益金”按月计算,按季缴纳,征收比率介乎20%-40%。
政策刚开始实施时,国际油价每桶尚在70美元之下,随着国际油价飙升,“暴利税”也水涨船高。2007年全年,中石油所缴纳“暴利税”高达446亿元,吞噬掉净利润的三成。今年上半年,国家又提取特别收益金476亿元,为去年同期提取金额的3倍多。若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100美元/桶,有分析师预计,全年中石油将需缴纳1000亿元左右。
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央企,中石油还要维持自己的光环。2007年,在《胡润企业社会责任榜》中,中石油名列榜首,它的雇员数量、纳税金额、捐款数目都是一串耀眼的数字,而2008年接连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中石油要保证灾区油气稳定供应,没有它“山塌路陷油不断”的资源调配能力,救灾难度无法想像,中石油第一次因自己的垄断地位赢得社会尊敬,但也承担了必须支付的代价。
坊间流传,中石油已申请调整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但此消息并未得到确认。无论是再次提高成品油价格还是提高特别收益金起征点,都要增添政府控制CPI或PPI的压力。
“与国际上的大能源公司相比,中石油需要面对情况更复杂。”中石油辽河油田一位高管说,“我们的油源总体来说立足于七大盆地,它们都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勘探开发,而油田的开发历史都是先易后难。再者我们的地面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不是沙漠就是黄土高原,稍微好一点的也是芦苇荡,另外我们成员企业多,人员规模大,还必须承担特别大的国家责任。国际竞争对手则没有如此沉重的负担,这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的现实。”
“中石油努力实现三大责任的统一,”蒋洁敏说,“政治责任是大局,是使命;社会责任是义务,是公德;经济责任是基础,是根本。企业是经济组织,实现经济利益,创造最大价值,是最基本的责任。”
这样的话说起来掷地有声,但是三大责任要“统一”起来谈何容易。
锁链下跳舞
对中石油来说,“过冬”并非全线收缩,在其传统长项——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它仍会有大手笔。“这是中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布局的一部分。”在2008年初的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蒋洁敏提出了这个目标,他将其视为突破中石油双重角色冲突的必经之路。
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基础是以油气业务为核心,拥有合理的相关业务结构和较为完善业务链。蒋洁敏的一大思路是,在上游开发中,更多引入市场的力量。“现在有人给我忽悠,搞这个搞那个,我说就要集中搞石油天然气,其他都是空的,我们中石油就是干这个的,不管工程技术,还是其他,都要集中在油气这个领域。”蒋大声说。
蒋洁敏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中石油旗下工程服务较为分散,各石油管理局都有完整的钻探业务,为了争取业绩而产生竞争,消耗内部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2008年2月底,中石油启动对分散的工程服务力量的专业化重组,“名义上1000多支钻井队,实际上还要多,河南还有一些无资质的,现在的重组就是要取消这些偷偷摸摸的东西,压钻机,减人、减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中石油集团一位高层透露,“从明年开始全面打破一个油田一个钻井公司的局面,至少有两家以上的钻井公司,还有其他的社会力量,所有的钻井市场明年全部放开。”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陆地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气田,同时,它也是全球开发难度最大的气田。蒙语中苏里格就是“半生不熟的肉”之意。按常规手段开发,中石油必然亏损,只能要么放弃经济责任,赔本赚吆喝,要么干脆不开采,放弃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石油在开发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苏里格单井综合投资大大降低,单井产量却大幅度提升。
从布局上,中石油力图在大庆、吉林、鄂尔多斯、辽河、新疆一带建设4个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大油气田。当前重点是寻找如苏里格气田一样更经济的开发方式。“从设计开始就要转变思路,把工厂的理念搬到油田建设中来,规范化生产必须是规范化的设计,不能再一个油田一个样,一口井一个样,那是极大的浪费。”中石油集团公司某高管说。
“做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实际上就是进入一流,我们现在还不是一流的。”蒋坦率地说。
不过,蒋所追赶的是一个移动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石油公司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调整阶段,对自身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大变革,使得它们的油气田勘探与采集的成本上大大下降。这一变化的后期是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兼并浪潮,从此进入了能源巨头公司瓜分天下的新纪元。
经过这个“冬天”,中石油离它的目标将会更近,还是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