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把“创业导师”当成一种公益活动,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文 | 本刊记者 袁茵
2008年春节前后,许军普为求学准备材料。这位北京雅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一次做求学申请还是十几年前,当时他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毕业不久,准备申请美国的学校继续深造。
现在运营着一家研制癌症检测试剂公司的许军普向“摇篮计划”提供了基本材料和事业规划,准备为自己申请一位创业导师。摇篮计划是AAMA亚杰商会为实现“未来科技商业领袖之摇篮”的使命而实施的计划。AAMA是1979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地区的创业者与工程师组织,在硅谷的亚裔创业者中有相当的号召力,近些年到大陆开办分支机构,而将硅谷特有的创业导师机制与文化移植到中国来,就成为该机构在中国活动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Google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就是2008年第三届摇篮计划十位创业导师之一。参与摇篮计划后,他辅导了两位创业者。每个月要抽出四个小时与他们面谈,期间还需不时了解他们个人和公司的情况,并针对其困惑和问题给予方法论指导。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
上个月,李开复给这一期的20位创业者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管理的艺术》。这是他最擅长的内容,此前就职苹果、SGI、微软、Google四家世界知名公司经验让他对如何打造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颇有心得。
许军普参加了李开复的公开课,这样的公开课每个月举行一次。相对于授课内容,他更感兴趣的是与导师和其他学员的交流互动,可以趁这个机会得到一些新思路。不过对大多数学员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兴趣性的学习,有的问题现在考虑还有点早,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公司的生存大计。
现在许军普已经与他的导师——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陈浩——单独谈了两次。交流还没开始涉及太实际的内容,许说他还不太了解能得到创业导师哪些指导。毕竟两次交流时间并不长,仅仅谈彼此的行业就有太多可说,两人日常工作又都特别忙。
久居美国的李开复沿袭了美国创业导师一贯的做法——回避自己的行业,即便是互联网也要和Google的业务完全没有关系。他相当享受创业导师的称谓,把这当成一种公益活动,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与这些中国优秀的创业者交流也让他能得到最热门的创业方向。
正如李开复在各大高校的演讲,他不断提醒梦想创业的年轻人:创业是一条艰苦的路,需要机遇、运气,更重要的是经验,不能依靠“乱闯”。而他在担忧:“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创业者往往把套现上市和获利当成最大的衡量,欠缺企业价值观、公司持续性发展、员工激励机制等长远问题的思考。”
李开复希望几年后这些公司能成为世界品牌而不仅是一些几年后上市的公司。他相信三十年后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一定诞生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