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过去30年“中国奇迹”的主力军,在未来30年能否再创奇迹?
[文]牛文文
“观察家”栏目的老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创业、创业者、创业精神,成了“观察家”最近文章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是的,在主笔这个栏目9年之后,我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对中国企业界的极端重要性。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企业界的30周年。恰好在这一年,全球经济出现整体性危机的前兆,中国企业界也相继进入“过冬”状态。纪念过去的30年和思考下一个30年的竞争力,交错在一起:30年来,中国社会对企业释放的“发展红利”是否已消耗殆尽?在经营和非经营成本不可逆地全面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中的竞争优势还能否持续?企业作为过去30年“中国奇迹”的主力军,在未来30年能否再创奇迹?
展望未来,先要回顾过去。在30年前那个起点,什么是最珍贵的?应该是创业冲动、创业精神。既然企业是脱贫的不二工具,创办企业就成了发展的不二路径。但是,在一个安于平均的社会,哪些人敢于冒险先跳出来办企业?是那些创业精神最强烈的社会边缘人,也就是当时被看作“傻子”、“疯子”的那群人。第一代创业家,不管他从1978年、1984年还是1992年创业,几乎全是这样的“傻子”、“疯子”。不安于现状,不计较得失,不考虑自身和外部条件是否成熟,基于一个朴素而强烈的愿望,就义无反顾投身到创业之中,否则永不放弃。很多国际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中国的这一独特社会现象,并把出现了这样一个企业家人群,看作中国30年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过去30年,中国是全世界创业精神最强烈的国度之一。
今天,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否依然强烈?中国企业界的创业精神是否依然强烈?这依然是中国的一个基本问题。解开眼下困境的钥匙,就隐藏在30年前,只不过我们很多人都记不起来了。
已经有许多观察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指数体系,我个人冒昧再增加一种“三创指数”:
一,中国人每年成为创业者的数量。中国人在过去30里已逐次成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但只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人有机会有勇气成为创业者,这个经济体才是有活力、可持续的。创业者人口比例的下降,是一个社会走向停滞的最明显标志。这是“创业指数”;
二,每台电视机(或PC、手机)的中国附加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这个工厂自己创造的附加值小的可怜。中国产量越大的产品,附加值往往越低。提高附加值的唯一出路,是创新。过去30年创业的企业,今天都面临这个考验。这是“创新指数”;
三,“福布斯富豪”的落马比例。假如地产、垄断行业等权力致富高含量行业依然是创富最多的领域,企业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就无法根本缓解。期望看到更多白手起家、清白创业的人,能够登上富豪榜,富豪榜由此变成创新榜、阳光榜。这是“创富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