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的“小富即安、耽于享乐”和浙商的“谨慎克制、胸怀远志”,可能会在这个宏观调控的冬天,变得更加泾渭分明
文 | 本刊记者 黄秋丽
“巴黎、香港还有上海、北京奢侈品店里狂买的,大多是来自广东的二奶。”一位营销界人士对记者说,他并不是故意忽视那些经济独立的女性,只是想强调,“浙江的二奶可没有那么强的消费能力,他们至多在本省摆摆阔,大多数还不如普通白领女性有钱。”
拿着这个说法去向广东开发商求证,得到的回答是,“粤商稍微有点钱就去打高尔夫了,浙商可舍不得,他们愿意把钱投入到再生产里面去。”
仅就中小企业家人群而言,粤商的“小富即安、耽于享乐”和浙商的“谨慎克制、胸怀远志”,可能会在这个宏观调控的冬天,变得更加泾渭分明。
一周前,广州东莞,张老板卖掉了自己的化工公司。“前几年生意很好做,赚钱就跟玩似的。现在没做头了,就卖掉吧。”言谈间,他没有流露出太多不舍、惋伤或者可惜。
一个月前,浙江海宁,经营一家卫生洁具厂的陈老板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整个市场环境变坏,工厂面临产品转型压力,但现有资金难以支持上马新产品。”她痛苦、焦灼、无助,但她梦想着能再把房子买回来。
这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案例。记者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周,耳闻目睹了大量两地中小企业主面临经济紧缩的不同选择。
虽然地产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家在深圳排名靠前的地产企业老板还是放手在澳门豪赌。关于他输钱数目的版本不尽相同却都很惊人:有人说3亿,有人说6亿,还有人说十几亿。目前这家公司的楼盘多以明显低于正常价格出售,业界猜测是寄望于快速回笼资金,避免破产的厄运。
长三角的企业也正在经历一次企业破产潮,浙江在宏观调控中倒下的中小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上都存在问题,但他们期望做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得他们的失败听起来多少让人有一些惋惜。一个月前,记者在浙江见到了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多时的南望集团总裁张健。总结张健的失败绕不开他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如果4年之前我就退休、回老家钓鱼,也不至于是今天这个结局。”张健说。
就在张老板卖掉公司的8月中旬,新华社发表了《广东经济:“高位回落”成主基调,“主动升级”夯实后劲》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保位”问题值得忧虑。
这一天或许早已经埋下伏笔。“广东商业氛围浓厚,很多老板至今仍把做企业当成做买卖,虽然效率高但大多比较短视。”一位业界人士评论说,“广东老板发了财就赶快移民,近的去香港,远的就去美国、加拿大;有钱了就去香港半山买座别墅,或在清水湾买个游艇。”
十年前,广东在几乎各个行业都领先于浙江;十年后,浙江省的GDP虽然仍旧落后于广东,但是浙江企业已经在很多行业成为领跑者。同样是制造业,浙江的皮鞋、服装、五金、纺织乃至小商品全球闻名,而且涌现了奥康、红蜻蜓、康奈、雅戈尔、杉杉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但曾经在这些行业领先的广东,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却寥若晨星,一些曾经知名的家电品牌也在最近十年相继衰落。大批广东中小企业越往前走越艰难,最终只能靠制造环节赚取微薄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