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朱新礼引发的名词解释



    这是中国一代企业家的共同困境:打下江山却很难基业长青,有产业梦想却倒在了路上,为社会创富却有很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接下来,谁是下一个朱新礼?这是他个体的故事,还是群体性的症状?汇源并购是一场“灵魂之争”吗(《商业周刊》曾经报道被达能收购的一家美国公司是“把灵魂卖给达能”)?如果企业家们都有“朱新礼倾向”的话,这甚至变成一种主流商业文化,对中国的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对《中国企业家》说,“很多企业家都感觉做得蛮累的,再往前做前途非常不确定,随时都有可能弃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愿意伸出橄榄枝,他是很愿意探讨的。”  

    汇源之前有乐凯、南孚、小护士、统一润滑油等,出售成了一代企业家的命运选择。这让人反思中国企业的土壤和环境问题、企业转型和竞争力问题、企业家素质和心态问题。 

这是中国粗放、野蛮成长起来的一代企业家的共同困境。王明夫说,“中国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家有产业的梦想,而不是他们有更多被收购的梦想。” 

     以下是由汇源一案牵引出来的一系列名词解释。 

    “朱新礼倾向” 

    王明夫认为,对中国的企业家和经济官员来讲,看清楚格局和大势很重要。中国商业发展到今天,行业产能大多过剩,国际巨头进入势头很猛,竞争越来越激烈,洗牌乃大势所趋。个体厂商的命运,要么守住前几强,要么死掉、出局。 

    在这种新形势下,铺摊子式的扩张已经没有了空间,粗放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往后走,企业比拼的是经营上的战略选择和创新能力、管理上的科学性与精益化、商业精神上的追求基业长青和勇于担当负责。但很多企业家在认识、能力和耐心上都准备不足,往前看个三年五载、十年八载,他们往往感到前路漫漫、困难重重甚至危机四伏,总体经营感受就是疲惫、沉重和困兽犹斗。只要价格和买家合适,随时都有出售的动机。 

    “朱新礼”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一个群体——中国激荡30年的商业风雨洗礼出来的本土商界干才,他们事业有成,却还没来得及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顺利完成交班就选择了弃守。这对社会是无形损失。说到底,一个民族的商业崛起,还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商业意志和经营智慧得到接续、传承和积累。 

    “企业家封顶” 

    汇源的管理并不算很有竞争力。一些了解汇源经营状况的咨询人士说,汇源主要得益于敢要贷款、敢扩产能、敢砸广告,像一场豪赌一样狂轰滥炸果汁市场,结果它赌对了,而不是经营和管理上做得精细。 

    一位PE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家》说,很多接触过汇源的PE对其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评价不高;这次达能之所以像“门口的野蛮人”,或许是企业家并不真正了解资本运作,尤其不善于使用一些特殊条款的进或退来保全自己。“这么说吧,一些中国企业家会‘愚昧’到只关心两件事,你给我多少钱?什么时候钱给我?真的是无知无畏而不设防。” 

    王明夫说,一代企业家走到了门槛上,先天环境和成长经历使他们很能拥有全球视野,以及全球性竞争的战略思维,甚至这种雄心和包袱都很难树立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即所谓的“企业家封顶”。一个企业再好,好不过企业家,就像金字塔再高,高不过塔尖一样,企业家的能力、见识、判断力、意志、修为已经到了某个高度,不可能超越天花板,成长封到顶了。德鲁克讲,一个组织不可能超越企业家的思维空间。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跨过成长门槛,最终走向基业长青和足以傲立全球经济舞台?中国企业家阶层该怎样自我改良与长进?中国的营商环境该怎样优化,政策取向该怎样定位,经济管理部门该有怎样的作为?  

   “管制”和“消费者福利” 

    王明夫提醒道,对所有有市场份额、有品牌地位、有资源基础、有竞争力或对抗力的中国本土企业,跨国公司都有并购动机,这是战略性、不可逆的。 

    可以预见,如果没有“管制”(如反垄断)和“消费者福利”(消费者情绪或抵制)力量的介入,不是中国的哪些产业领域会发生跨国并购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产业领域!不是哪些企业会被Buy-out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品牌企业,无论你是民营还是国有! 

    他说,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汇源像可口可乐一样,代表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核心文化,这场并购就不会发生了。当美国整个国家可以帮助可口可乐征服世界,我们国家能做些什么帮助汇源呢?但现实是,中国没有让这个企业成长为代表中国核心利益和核心文化的环境。汇源面临这样的机会,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应该善待这类企业和企业家。如果汇源不代表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核心文化,我们就要平静看待这次并购——朱新礼的一位投行顾问说,“这事要用开放的心态、发展的心态、市场化的心态来看,不要政治化、民族化。” 

    一位咨询专家对《中国企业家》说,“中国的产业政策和政府对企业的扶持目前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像韩国、日本,都对企业有特殊的支持,法国特别列出了阻止外资收购的10个“战略行业”。反观中国,金融体制不够有效率,企业的投资者可能是收割者、贪婪者甚至吸血者,当企业去海外上市时就隐含着哪天失控的可能。 

    实业家和资本家的混乱心态 

    朱新礼这件事也被认为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的转型问题,特别是产业型企业家受到金融资本的刺激,普遍的处在错位状态,一系列的实业家想做资本家。这对中国的商业究竟是什么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王明夫认为这未必是好事。“如果优秀人才都往上浮、不往下沉的话,那么投资控股变成什么?更多到最后演变成一种商业博弈。而这对经济真正的实质贡献有多大?这是很可怕的。在商业导向上,比如你做投资轻易就发财了,我做实业很辛苦,也没你赚得多,那么在社会心理的影响层面上,我觉得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 

    他呼吁,“中国还得要有实业精神、产业精神,这是经济的基础。” 

 名词解释 朱新礼引发的名词解释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是的,让我们重温《中国企业家》的这句名言。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王明夫对《中国企业家》说,“按理说,以汇源的市场地位,如果企业家有更多的产业梦想,如果营销环境够好,资本市场也更有效率,竞争上也更有秩序,它应该有可能成为一个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样的世界品牌。” 

    他替汇源惋惜:再坚持几年,汇源的绩效、竞争力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公司的价值会更大。 

    “即便卖也不是这个时候,180亿算什么?将来没准卖1000亿呢。从品牌成长阶段来讲,在青苗这个阶段是最不应该卖的时候。汇源目前如果没困难,这时候应该是大规模买的时候,而不是干脆说我不做了。如果他能够踩对资本周期,战略选择到位,现在一两百亿的量级,5年以后就是1000亿量级。” 

    王明夫举例说,2005年之前万科市值才100亿,经过2006、2007年牛市就变成2000多亿;中信证券2005年还很小,在这一轮过后,其市值一度已经超过摩根士丹利了。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跨过成长门槛,最终走向基业长青和足以傲立全球经济舞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09119.html

更多阅读

朱新礼的两次哭泣 汇源朱新礼

这应该是朱新礼半年多来的第二次哭泣了。当绝大多数中国网民都在欢呼、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一事的是非长短时,很少有人在乎、更少有人知道最大的当事人朱新礼的真实感受。以我对朱的了解,这个

朱新礼:以突兀的方式善待汇源

人物简历          朱新礼,1988年前先后担任沂源县东里工业集团总经理,山东永新实业公司总经理。1992年至2008年8月,是汇源集团的控股人。汇源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浓缩果汁和果汁饮料出口到10多个国家,带动了200多万户果农致富

朱新礼:未入豪门怨似海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注定要补上“契约至上”这一资本主义立足之本的课程。于是在中国市场上演了一幕幕企业间的姻缘聚散,有几许无奈,几许悲凉。朱新礼的2009年,欢喜而悲戚、郁闷而伤感。这一年,“把苦难装在心里,把乐观写在脸上。”朱

朱新礼女儿 朱新礼上游特写

  汇源公布阶段性战略调整后,叫停上游基地建设,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依次异动。朱新礼眼中的“制高点”面孔各异,命运殊途    自从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案(下称并购案)后,朱新礼的思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正在改

声明:《名词解释 朱新礼引发的名词解释》为网友怪咖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