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甩脱包袱,专注于设计和销售,也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文 | 本刊记者 王勇
多年来,AMD都是一个悲情英雄。在其与英特尔的竞争中屡屡落于下风:英特尔2008财年第三季度营收高达102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创下新的历史纪录;然而,AMD却是厄运连连,连续7个季度的亏损,二季度亏损额更是高达11.9亿美元。
迫于债务压力,AMD不得不剥离制造工厂。其于10月7日宣布引进阿联酋两家国营风险投资公司84亿美元的投资,成立新的芯片制造公司,原来的AMD则专注于芯片设计和销售。这意味着AMD将一拆为二,彻底放弃3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IDM(集成器件制造商)模式,走向Foundry(芯片代工商)+Fabless(无生产线半导体供应商)的模式。
毋庸讳言,IDM模式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高级院士、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马博告诉《中国企业家》,随着制程技术越来越复杂,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等各部门的密切合作越发重要,IDM更有利于整合各部门资源,迅速推出产品并获得市场反馈,掌控产品改善的全过程。
AMD并非不懂这个道理。其创始人杰里·桑德斯始终强调“真正的芯片厂商必须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为此不惜借贷建厂,负债经营。在芯片产业结构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四业分离阶段转化时,AMD顽强坚持着IDM模式,但正如德州仪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巨头的前车之鉴,拥有一个制造工厂的代价太昂贵,开发新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往往会使成本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与此同时,研发所需投资门槛却在不断提高。英特尔CTO基辛格曾在2002年底表示,如果一个半导体厂商每年在应用技术上的投资不足10亿美元,那么它已经跟不上摩尔定律。2005年,这一门槛已提高到15亿美元,现在则高到即使连IBM这样的巨头都需要通过组建联盟来整合资源。而AMD 2008年的资本总预算仅为11亿美元,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还不及英特尔的一个零头。在受摩尔定律驱动的行业,这种投资的规模差距无异于慢性自杀。
AMD果断地选择了壮士断腕,做出了自该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商业模式变革。虽然剥离工厂也会让AMD面临巨大风险,甚至有丧失对处理器生产和供应的控制权,致使制造成本提高,进而影响AMD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可能。但84亿美元的资金注入却能让AMD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
毕竟,芯片行业的竞争正在持续升温。虽然英特尔长期主导着PC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但另两大重要领域却还不在英特尔的掌控中。ATI(2006年被AMD收购)和Nvidia雄踞高端图形处理器市场,ARM则独霸手机处理器市场。随着这些传统市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处理器市场传统的“双雄”格局正在向“多国争霸”转变。用户需要更廉价、更方便的终端和更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而英特尔在这些领域并没有确立稳固的霸主地位,至少在高端图形处理器方面,并购了ATI的AMD要强过英特尔。在Nvidia、ARM、高通等纷纷进军这一市场之时,AMD甩脱包袱,专注于设计和销售,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