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不少民资和外资在新能源领域纷纷离场,而国有企业得以以身份与资源的优势低谷布局
文 | 本刊记者 陈建芬
新能源产业,因油价而“荣”,现在,又因油价而“枯”。
国际油价狂飙到147.27美元/桶(7月12日)的那一路,新能源,如日中天。无锡尚德(NYSE:STP)施正荣与赛维LDK(NYSE:LDK)彭小峰的骤富,使得大量民资蜂拥至光伏产业;外资也看好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盛从风力发电企业到乙醇生产企业都有涉及,摩根大通公司投资了17个风力发电厂……
现在,国际油价已只有夏天顶峰时的1/3,加之蔓延全球的信贷危机,新能源产业发展放缓,众多仍处于初创阶段的民营新能源公司彻底陷入谷底,外资选择了退出。
光伏产业跌落神坛。做纺织出身的江苏阳光宁夏多晶硅项目的出炉日期一拖再拖。“国内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至少50%的中小光伏企业已经面临停产”。甚至,“相对其他企业受冲击最小”的无锡尚德也开始部分停产……坏消息不绝于耳。
11月,风能领域,2家外资企业离场。11月4日,BP风能亚洲向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发出通知:终止内蒙古达茂旗风电项目的合作。此后不久,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宣布将所持湘电风能公司27%股权以837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湘电集团。
油价降低,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形成“挤出效应”——消费者缺乏动力将生物燃料作为汽车动力。山东20多家生物柴油生产企业,一半已倒闭关门。
油价下行和信贷危机的市场局势下,新能源领域,民企的倒下可以看作是弱小的实力与跟风投资的恶果,国际投资者的离场,也可以视之为他们开始对新能源投资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可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现实是,国有企业以“垄断者”的姿势坚挺地留了下来。
风电领域几乎被国企垄断了。按国家规定,要建相当规模的火电站就要建一定比例除水电之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而可再生能源发电中,风电的成本最低。于是,各大国有电力企业为了保障其火电站的建立,圈地建风电厂。
2003年开始实施的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旨在通过特许权经营的方式开发国内风力发电项目。中标的几乎都是大型国有火电企业——竞标企业争先压价以获取风电资源,导致特许权项目价格低于一般项目的审核价格。先抢占风电产能资源在手,再赌更明朗的政策支持是它们普遍采用的策略。
大型国有火电企业不仅垄断了风场,还对整个产业上下游形成间接垄断。比如,华能与华锐合作,结成战略互助关系——华能建风电场,用华锐生产的风机。风机制造领域的竞争,正渐渐变得不那么公平。
撇开风能,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剩下”的,也是国企。山东的民营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倒下,中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还在继续。
现在,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惟一的利好是,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犹有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的投资计划。不过,从已经公布的投资项目来看,4万亿的利好,绝大多数还是“共国和长子”们的利好。
油价下行,新能源的发展似乎变得不是那么有利可图和紧迫,但,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的担忧,不会消失。新能源,需要新的资本和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