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如果真的寒冬来临,冻死人可能是没法子的,谁活着就要看谁更健壮,而且更会保暖
联想控股集团总裁
柳传志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应该是分成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由计划经济的法制法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民营企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一部分人利用法制法规转轨期的漏洞,不但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继续发不义之财。市场经济走上轨道后,这些企业大都被市场淘汰出局了。另一部分是在艰难中稳步前行。
在中国进入WTO前后,市场经济逐渐规范,民营企业利用各种成本比较低的资源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从中国市场到国际市场,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立下了头功。
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管理比较粗糙,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还有在出口方面,主要以代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率不高。在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也逐渐孕育出了一批目光高远、研究管理的企业家。
本来凭着中国企业家们的追求、聪明、智慧,凭着中国市场的基础,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但一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到来了。我确实看不清楚这个冬天到底是哈尔滨的冬天,还是北京的冬天,甚至有没有可能是北极的冬天。去年冬天的概念顶多只是深圳的冬天,现在最起码是哈尔滨的冬天。
要度过冬天,政府、国家要拿出对策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个人认为,无论从过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长远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都应该把拉动内需放在一个突出位置。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低,一是市场潜力的优势,但是市场潜力这个优势到今天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没有太多的钱,没有花钱的经济基础。
今天政府有了一定的实力来促动这部分人去花钱。比如说,大幅度减税,不仅减个人所得税,也应该减企业的税收;另外,可以大幅度地对社保基金进行投入,使老百姓花起钱来没有后顾之忧。只要有人花钱,有人要买东西,企业有了订单,银行马上就可以借钱,企业就可以做起来,这盘棋就可以走活了。
这些都是我在这里瞎说,不算数。我自己熟悉一点的东西还是企业怎么过冬。我的建议是两点:第一,根据自己企业所在的行业调整战略或者是重新制定战略,因为在一年前制定的战略现在肯定是不适用了,一定要重新调整。把你想做的事情的目标,制定得稍微宽一点,最好会怎么样,最坏会怎么样,还有最大可能会怎么样,要把这些情况全都想得比较透。最坏怎么样比较容易想,无非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企业的现金流、资金链断裂,不能让企业破产。最坏要想清楚,努力要做的是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过去我们是半年把做的情况大规模地整合一次,现在大概2个月甚至1个月,不停地要进行观察和调整,就是要及时看形势调整方向。至于什么时候调,根据什么来调,这不能仅凭外面的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或者是各种论坛得到的情报,一定要有自己企业本身在市场中得到的真实感觉和外边谈的情况综合来判断。
第二,企业在这个时候要苦练内功。一个是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像制造业,从供应链、市场、人力资源等等,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要认真考虑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最优,是不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培训、进行学习。
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就是如何制定战略,如何执行战略,用企业自己的经验教训和别的企业的经验教训进行复盘,进行综合性地提高。
做好这些,是为了形势一旦回暖,就可以大幅度地收复失地,不但可以把损失抢回来,还可以大规模扩张。总之,如果真的寒冬来临,冻死人可能是没法子的,谁活着就要看谁更健壮,而且更会保暖。希望全球的环境不会变得太恶劣,更希望中国的环境可以抵御外来的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