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航(601111.SH,0753.HK)发出公告:母公司中航集团正在就收购东星航空部分或全部股权事宜,与相关方进行初步接触。知情人透露,早在一星期前,中航集团就已进场审计,收购东星航空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加上地方国企四川航空逐渐拿到鹰联的实际控制权,奥凯一部分小股东和管理层也想变卖股权给有天津市政府背景的地方国企。民航市场听到了“国进民退”急促的脚步声。
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36条),明确支持民企进入垄断行业,强调要排除对民企的种种歧视,允许其进入银行、铁路、邮电、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
当时的民航总局颇识大体,头一个竖起破垄大旗。奥凯、鹰联、春秋、吉祥等民营航空公司先后脚成立。除欢呼、掌声、鲜花给了这些民营资本外,更多的盛赞给予了高层开放天空的姿态与决心。
然而,现在的民航业似乎绕了一圈,走上了回头路。这是市场的选择,还是政府的意志?
三年的时间,对于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来说,是黄金的三年。能不能私募、能不能IPO,全都要看这三年的表现如何。民营航空飞上天空不容易,但没有资本市场接着,降落更难。不巧的是,全球金融危机把民营航空们美好的算盘彻底打烂。
国际市场的不景气传导到国内,加上央企南航、东航、国航得到(或将得到)国家30亿、70亿、100亿不等的注资,虽然行业管理者也给予民营航空公司一些扶植政策,但是,央企厚厚的一沓钱还是让他们感觉到在“被抛弃”、被边缘化。“大家都在‘过冬’的时候,我冻个半死,你这个时候穿上皮袄,不是要了我的命吗?”奥凯的一位高管心中不甘,却无力回天。
后面输血无门,前面流血不止。多年积累的财务危机、管理危机、客户危机统统爆发,越飞,越债台高筑;越飞,资金链绷得越紧,目睹冰冷的现实,大部分民营航空对“再不放弃,未来死得更惨”达成共识。
2005年的民营航空元年,是民营资本的选择;而三四年之后的“国进民退”似乎也是民营资本的自主决策、市场化的选择,但是整个过程给我们留下诸多的思考。
首先,谁是这轮“国进”、“民退”的推手?金融危机、政府高层、民营资本,这几重力量的纠结导致事况演变至今。此外,民进过程中的“外资强入”同样让高层始料不及。他们随着“民进”,绕过第五航权,轻松进入国内市场,致使民营航空内部矛盾一触即发。
其次,美国对三大汽车巨头进行补贴的过程应该给这次民航大注资以借鉴。要倾听市场的声音,倾听纳税人、同时也是消费者的意见,这才不会让任何一方生出政府错位与越位的指责,市场才不会失效。
第三,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安全第一;而民航业上游的航油、航信垄断,使民航业市场化进程任重道远。
无论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民航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大众化的趋势不应有变,换句话说,给消费者带来价格的实惠、乘载的便利是任何一种选择中不变之要旨。以是观之,民营航空的退出市场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