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冯东明和他的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600337.SZ,以下简称“美克”)花费894万美元收购了美国一家具企业Schnadig。
征战美国的收购大军里,还有名不见经传的润兴。2008年7月,山东润兴静悄悄地出手,以75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品牌家具有限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的Solar化妆品生产商成为福建双飞日化有限公司(简称“双飞”)的囊中之物。
显然,“蚂蚁雄兵们”得到的机会系拜美国金融危机的天时。据德国保险公司安联旗下的EulerHermes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仅2008年就有4.2万家美国公司倒闭或濒临破产绝境,而2007年这一数字是2.8万。
“在美国,一年以前同样的资产,如今可以打到3折左右,甚至更低。”美克集团董事长助理吴春亮说。而润兴买下的品牌家具公司账面资产总额约为275万美元,最后是不到三分之一的价格拿下。遍地都是便宜货。
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收购美国公司一时成为许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心头之痒。随着危机渗入到美国实体经济,中国蚁兵的筹码越来越多。最开始,Solar提出800多万美元可以买其2个品牌。但后来,他们还要一起卖掉另外2个品牌和销售渠道。
与2004年、2005年中国制造龙头企业的大手笔海外并购相比,这一轮最大的特点是中小型公司对“品牌、销售渠道”的并购,同时它也不是近几年绵延不辍的资源类、金融类收购。虽然他们的块头无法和联想、中海油、中投和海尔相比,收购的企业也不像IBM个人电脑业务、优尼科、黑石和美泰克一般有名,可正是这些并不响当当的、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蚂蚁啃骨头般,悄悄地在似乎不再强大而宽实的美国实业肌体上啃开了一条缝隙。
这一轮制造业并购,中国买家吸取了上一轮TCL在裁员方面的教训。“我们没有买下全部企业,尤其对员工的处理,大家都知道若要裁员就很麻烦,解雇当地工人代价很大。”双飞的内部人士说。
美克更是慎之又慎。它将收购名细一一列出:有形资产包括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包括Schnadig拥有的四个品牌:Compositions、Schnadig、Karpen、International Furniture及其公司名称、服务标记、销售渠道、供应渠道和客户关系。美克解释称,为保证收购完成后业务的平稳过渡和正常运营,存货是公司精挑细选的;应收账款指的是货款部分;固定资产包括ERP 系统及部分设备;负债只是与今后业务相关的部分,等等。
这些中国蚁兵收购美国公司,一方面在于弥补自己品牌的短板,一方面也在于扩大海外市场。全球化经营,海外并购,这种战略想法其实早已有之,只是机会不常来,甚至有些被逼的味道。
2008年5月,Solar提出破产申请。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其死亡,双飞将有100多万美元的货款无法收回。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个品牌无法延续生产和经营,他们每年将有三四百万美元的订单无法承接下去,而企业前期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规划,生产场地、设备的扩张及人才将损失惨重。如果这种事放在台湾的代工企业身上可能就放弃了。中国的“蚁工”因为有国内品牌与市场,他们可视此为一次借船出海。而美克、润兴对美国家具商的收购某种程度上则是想避免反销倾的大棒再次挥落到自己的头上。
当然,这些美国公司的资产不同于底特律只卖$1的“倒贴别墅”,它确实可以给中国的“蚂蚁雄兵们”带来实惠。双飞的一位高管称,2007年双飞的出口近100万美元,而2008年收购Solar后,仅半年的时间,出口就增加到200万美元。
更多的中国企业对于“收购美国”还处于观望状态。上述EulerHermes公司预测称,今年美国的破产企业将达到6.2万家。抄底美国公司,也许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