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乳制品区的促销员比顾客还多。”正值超市销售的高峰时分,某品牌的一位超市促销人员却是满脸无奈,问津乳制品的顾客寥寥无几。这已经成为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制品销售的常态。
那些正在寻找机遇的人也同样在碰壁。内蒙古奶联社的创始人李兆林最近有点泄气。三聚氰胺事发时,他满心以为“赶上了好时候”。一夜之间,刚创建一年多的奶联社便成了内蒙古奶源建设的热点,与伊利合作的标准化牧场提前启动了,政府、专家、媒体、风险投资蜂拥而至。李兆林迎来送往就为了“抓住机遇”。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过于乐观了。政府官员、专家、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少,风投虽然还间或有些往来,但总是没有个痛快话。更令他懊恼的是,接触了近四个月的一家当地银行突然拉下脸说“不给贷款了”,据说是“银行发文要求严密关注涉奶企业的贷款”。“本来中小企业的贷款就难,三聚氰胺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2009年新建牧场急需资金,李兆林心急如焚。
众多乳业抄底者与李兆林有着同样的烦恼。奶源、奶粉、食品添加剂等都是本轮乳业抄底的焦点领域。然而,从三聚氰胺到蒙牛特仑苏,到多美滋、惠氏再染“结石门”绯闻,无论消费者、投资客、银行,大多都对中国乳制品行业讳莫如深,这使他们在介入时变得谨慎小心。
乳业专家陈渝认为,国家虽然在整改奶站、严查奶源、对企业加强监管,但奶业的核心矛盾仍然凸显:缺地、缺技术、缺人才、缺责任、缺良好的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还要加上“融资难”。因此,虽然奶牛、饲料价格降了近15%,国家为振兴乳业又给予政策扶持,然而看似如火如荼的抄底竞赛也只是一场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持久战。
中小抄底者艰难前行,那些伺机而动的大公司呢?杀了回马枪的达能,由浅入深的统一、新希望、娃哈哈,不离不弃的恒天然,以及梦想咸鱼翻生的三元和完达山。更有,日本、瑞士、美国、德国、丹麦等各国“抄底大军”,哪个才有胜算?
达能和统一是两个充满悬念的抄底者。2009年2月,达能酸奶品牌碧悠重新在北京、上海的一些超市上架。达能早在2008年1月便收购了妙士乳业的两家工厂,三聚氰胺后立即借助该工厂,重新生产并销售碧悠。统一集团总经理罗智先也表示,统一正考虑与完达山乳业展开鲜奶业务的合作,以此进军内地奶制品市场,同时统一还有意增持完达山股份。
然而,许多业内人士对这两家企业的“抄底”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说,达能虽然有着成熟的酸奶生产技术,但目前只有北京、上海两家工厂,要想全国布局,还有很大难度。更重要的是,“碧悠”退出市场的时间太长,消费者在不断流失,而新的消费主体尚未培养起来。
完达山与统一的合作更加扑朔迷离。记者就统一有意增持股份一事致电完达山,完达山方面对此却讳莫如深。一位乳业专家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完达山和统一近三年来一直合作不顺。2005年统一获得完达山9%的股份,但因为文化理念不同,统一向完达山派驻过两批人马,均被“挤”了出来。其中第一批仅不到一个月便被赶走。最终,统一仅派一名财务人员驻守完达山,从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转变为财务管理。
由于内耗严重,完达山虽在几个大城市开拓了鲜奶业务,但效果一般。“完达山的管理层还是国企理念和管理方式,和统一模式很难融合。”这位专家暗示,完达山最大的弱点是缺少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员工的积极性也不高。
由此,此次统一借完达山发力乳业便显得匪夷所思。“虽说三鹿倒下空出了100多亿的空间,但很快就会被伊利、蒙牛、新希望、飞鹤等企业瓜分,完达山的竞争优势并不大。或许是选不到更好的合作伙伴,不过,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统一很可能要求控股。”这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其实,与完达山一样有着国企弊病的,还有很多城市乳业。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抄底的成功率。其中,包括了并购三鹿的大热门北京三元。作为年销售额仅有十多亿元,偏安一隅的北京三元,要消化年销售额上百亿、拥有全国销售体系的三鹿,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称,“这可能只是一场闹剧。”
蒙牛、伊利、光明如何呢?这些之前最被寄予希望的整合者此刻却显得有心无力。蒙牛、伊利均未申请并购三鹿。“他们还在弥补之前的损失,短期难有抄底动作。光明虽然申请并购三鹿,但目前重点也放在了自身品牌和渠道建设。”陈渝分析。
相比而言,业界对娃哈哈和新希望的信心更大。2008年9月,未检出三聚氰胺的娃哈哈和新希望突然活跃起来,他们主动向河北省政府提交了收购三鹿的申请,可惜未获批准。“他们有实力消化三鹿。”陈渝说,“他们都是全国性的企业,有着充裕的现金流和较强的营销实力,业务上也能与三鹿形成补充。”
无缘三鹿并未影响娃哈哈抄底乳业的节奏。宗庆后坦言,“婴幼儿奶粉以及液态鲜奶是娃哈哈未来扩张的一部分,2009年就准备拿出20亿来发展液态奶。”
对于乳业的复杂环境,宗庆后也有思想准备,“中国的乳业问题主要出在了几大乳企的恶性竞争上,把价格搞得很低,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就只能压低农民的原奶收购价格,迫使农民去掺假,这些都是不正常的。”
乳业的后三聚氰胺时代留给人们充裕的想像空间。当然,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后三聚氰胺时代能否持续喝上安全、营养的好奶。王丁棉说,本轮抄底最深远的影响,便是加速中国奶源基地建设。据他透露,瑞士银行已和中科院下属一家发展公司合作投资约12亿元发展乳业,并大部分用于建牧场养牛。此外,娃哈哈、新希望等公司在市场营销的同时,也将重金投入奶源基地建设。
“三聚氰胺事件证明,依靠农民散养奶牛的模式是失败的,规模化养殖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谈到奶联社在奶源建设上的创新,李兆林又来了精神。奶联社模式是让奶农把奶牛放在奶联社养,由奶联社将奶卖给乳品加工企业,奶牛的成本和利息则分5年返还给奶农。在李兆林看来,许多奶农的饲养方法不科学,很难养出健康、高产的牛。“三聚氰胺后,越来越多的奶农愿意把奶牛送到奶联社。另外很幸运,我们拿到了另一家银行的1000万元贷款,近十个牧场今年即将投产。”然而,李兆林何时才能等来乳业的真正复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