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元宵节,重庆关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业内人士,互相传言重庆土地交易所被“叫停”的消息。
“没这回事,今年国务院三号文件专门明确了重庆土交所的地位,我们正在组织新的交易会。”重庆国土局副局长、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向《中国企业家》否认了“叫停”说。
不过,“传言”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中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土交所交易暂停是不争的事实。除2008年12月10日重庆土交所挂牌当天产生的两宗交易外,截至《中国企业家》发稿,两个半月的时间里,重庆土交所的主要交易品种“地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再无交易。而已经产生的两宗交易,也才是画了一半的圆,并不完满——取得“地票”的企业怀揣的还仅仅是“地票”,并没有能够成功地将“地票”通过政府组织的“招拍挂”落袋为安,转为自己需要的“城市建设用地”。
宏观经济转冷,土地所承载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过于敏感,土地交易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加之土地利益分配格局的错综复杂,导致了被赋予“改革”、“突破”使命的重庆土交所交易陷入停滞状态。
去年10月以来逐渐转冷的宏观经济环境,让对城市建设用地充满渴念的资本变得低调收敛。易居中国克尔瑞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30个城市拍卖土地的总幅数只有102幅,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53幅。在全国土地市场转淡的普遍行情里,重庆土交所不大可能独善其身。
转冷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但让“地票”受让方少了买地冲动,更让“地票”出让方——农民回到了土地上。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调查,2009年春节期间,重庆350万返乡农民工中,到2月中旬,仍有90万左右农民工滞留重庆。而滞留农民工中估计将有50万左右选择长期留在重庆,不再外出务工。与之相连,农民的宅基地要不要复垦,能不能复垦,落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宜静不宜动”的想法,也许保守,但不失稳妥。
在重庆土交所的制度设计中,企业竞拍得到的是“地票”,并不意味着拿到了土地使用权。企业还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内,寻找尚未被国家征收、又符合其需求的地块。看准地块后,企业再向政府提出征地建议。政府按程序将该地块作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招拍挂”。拿到“地票”的企业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没有任何优势。
土地收益分配是农村土地交易核心中的核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收益分配环节,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交易收益,全部归农民家庭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农民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等。”《规定》看上去完美无瑕。不过重庆土交所的农村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由区县政府的土地公司全面运作,农民并非直接交易主体。“地票”拍卖收益部分,如何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四个利益主体之间分配,尚未明确。
“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尽管手握着1月26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尚方宝剑,重庆仍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面对并解决土交所交易中的现实困境。